乐读窝小说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官学私学

书籍名:《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作者:周膺
推荐阅读: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txt下载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笔趣阁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顶点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快眼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官学私学,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官学私学

《论语》上那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人多引为读书做官论之滥觞。而实际上在孔老夫子的时代,读书与做官尚未有多大的逻辑关系。当时的仕进之路主要靠献策和军功。西汉武帝创立太学,成绩优秀的博士弟子可以入仕,而由秀才、明经等察举科目入仕的人也须经过考试,读书与做官始有直接联系。上面那句话的原意是做官之人如有余暇,应该通过学习以弥补做官的不足;读了书再去当官做事,以检验学养,学以致用,并非以读书为敲门砖。但是自太学特别是科举兴起之后,便有了“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的风气,与此题旨渐行渐远。宋真宗曾这样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子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文真宝》前集卷首《真宗皇帝劝学文》)孔子的弟子们读书和孔子教书都是比较寒酸的,得讲个“觉悟”,不如后世之读书这么注重实际。

宋初参加省试的还不过2000人,至太宗第一次贡举(977年)即增至5300人,真宗第一次贡举(998年)则增至2万人。按照《宋会要辑稿·选举上》的说法,参加发解试按5∶1的比例取得乡试资格,则当时全国仅参加发解试的读书人就有10万人。后来因为贡举人数太多,改比例解额为固定解额。据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载,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东南州军取解比例是百人取一,西北州军是十人取一。当时东南州军人口约为西北州军人口的2倍,按全国平均人口计,约60名至70名应试者举选1名,如果按最少5000名省试者计,则全国仅参加发解试的读书人就达30多万人。据专家推算,南宋时参加发解试的读书人最多达100多万。北宋晁冲之《夜行》诗有道“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可见读书之普及。《容斋四笔》卷五《饶州风俗》云:“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这么多人在哪里读书?靠几个私塾老师即使如孔夫子教3000弟子也教不过来。学校应运而起。其实“学校”也并非宋人发明,像官学汉代已有之。但真正接近于现代学校的规模教育是自宋代开始的。宋时的学校大致有四种类型,即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乡塾村校。

两宋中央官学名目繁多,包括国子学、太学、宗学、小学、广文馆、四门学、武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等等。隋唐以前,由于门阀士族左右朝政,故国子学十分兴旺。宋代随官僚政治之取代门阀政治,国子学渐变为太学的附属学校。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始建宗学培养宗室子弟,但规模不过百人。元丰年间创设的小学,入学年龄限于8岁至12岁,除徽宗政和年间增至千人外,其余长期不兴。广文馆、四门学应时而设,废置无常。武学不为宋代所重视。律、算、书、画、医等多数技艺学,规制无定,招生很少。中央官学最主要的是太学。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创太学,学生200人,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行太学三舍法,其中中高级的内舍、上舍分别为200人、300人,初级的外舍不限额,元丰二年(1079年)令置2000人。徽宗时三舍俱加倍。崇宁三年(1104年)罢科举,使太学成为唯一仕进之门。宣和三年(1121年)科举虽恢复,但太学仍是进士的主要来源之一。太学的解送比例大大高于州军,而且上舍生优异者,可直接授官。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一文中骂其为“声利之场”。

地方官学由府、州、军、监及县设立,始于汉代武帝时,但与仕进无关。宋仁宗屡次下诏,赐额、赐田、给书,立州县之学。神宗熙宁年间始设学官,给予师资、经济的保障,使之走向正规化。徽宗时以太学三舍考选法施之州县学,并一度有取代科举取士的设计。南宋州县学比之北宋更加繁荣。

官学从授课内容和生徒入学目的来看,无不因科举而设。朝廷衡量州县学的质量与对学官的奖励,主要依据科举考试成绩,很像今日中学高考升学率之评定。

书院起始于唐,至宋方大盛。唐代书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官方收藏、校勘和整理书籍的机构,史载最早的为玄宗时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另一种是私人创办的书院,为士大夫及其子弟谈书论学之所。宋代地方官学推行经历时间较长,容量也有限,而各类书院发展较快。北宋前期有书院38所,白鹿洞、岳麓、嵩阳、石鼓、应天府、茅山等著名书院,原为地方官或其他人私创,后来朝廷通过赐额、赐书、赐田和任命教官等手段加以控制,有了半官办性质。庆历以后,办学重点移到州县学,众多的书院因经济等原因而关闭。但南宋地方官学也遇到财政困难,且管理不善,而书院则管理有方,教学质量高,一些理学家虽自家仕履不显,但弟子和私淑却有势力把持发解、省、殿试,所以书院又繁荣起来。

乡塾村校规?小、分布广、收费低,将教育推广于穷乡僻壤。这类学校质量好坏不齐,但文化普及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北宋的许多大政治家、文学家都出自于其间。如本书中常提到的王禹偁、吕蒙正、张齐贤、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人,都受益于乡村先生的教育。

如今读书人的奋斗目标不惟当官,从事专业技术或其他什么的也被视为很好的出路。像孔子那样,以读书经划国家大事或以之为精神所求,古已有之,今也有之;像为科举那样实际地去读书,古代合乎情理,今也无可厚非。还有一条,古代有“公办”学校,也有“私立”学校,互为拾遗补阙,这个更好理解。我们偌大一个国家,子弟那么多,国家办学哪里办得过来,哪里拿得出那么多钱?像宋代那种高质量的书院、私塾一样的学校多办一些,肯定很需要,甚至会很“赚钱”。如今的学生还不必像宋人那样非得去走官路,学点手艺什么的也很好,所以各类学校的兴办是可以有较好前景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 太阳神赫鲁斯:古代神灵与工业文明最后之决战! 太空独舞 太空步 她可以当总统 所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