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西湖盛不下许多欢乐

书籍名:《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作者:周膺
推荐阅读: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txt下载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笔趣阁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顶点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快眼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西湖盛不下许多欢乐,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西湖盛不下许多欢乐

据清人王晫《西湖考》统计,中国共有36个西湖。苏轼做过杭州、颍州、惠州的地方官,这三地均有西湖。诸多西湖之中,以杭州西湖最为驰名。

杭州西湖成因之说繁多,有火山说、泻湖说、海平面升降说、构造湖盆—泻湖—人为治理综合说和潮沼或盐沼说等。构造湖盆—泻湖—人为治理综合说综合了自然与人为两种因素,比较符合西湖历史发展的事实。汉代以前的西湖仍有海潮出没,处于若有若无之间,汉晋时才有固定的湖泊。因地处武林山麓,此时称武林水。汉代有金牛见湖中的传说,人言明圣之瑞,故其时又称明圣湖。唐代因地处钱塘县境而称钱塘湖,另又与钱塘门、余杭门外的下湖对应称上湖,中晚唐或宋初始称西湖。

西湖之闻名天下,始于宋代。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王济为杭州知州,时西湖湮塞严重,乃命工浚治,增置斗门。天禧四年(1020年),知州王钦若奏报朝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以为祈福。后又葑土湮塞,并为豪族僧释侵占甚多。庆历元年(1041年),知州郑戬用工数万整治。嘉祐五年(1060年),知州沈遘开南井,引西湖水入城,便民使用,人称沈公井、惠迁井。熙宁五年(1072年),六井俱废,知州陈襄于翌年修复,再引西湖水入井。元祐四年(1089年),西湖又葑积为田,漕河失利,六井复废塞。苏轼任知州,奏请朝廷以救荒余款万缗、粮万石,度牒200道,募民疏浚茅山运河、盐桥运河,以通漕运,并造堰闸,修六井。将浚湖葑泥筑为苏公堤,以通南北行人。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临安知府张澄调集厢兵200余人专职浚湖,委任钱塘县尉兼领浚湖事宜。并公布法令,凡有占湖种田者,重置于法。绍兴十九年(1149年),知府汤鹏举改变由钱塘县尉兼领浚湖的做法,派武官一人专司撩湖事宜,并补足撩湖兵卒,重申“永不许请佃栽种”的法令,“违犯之人,科罪追偿”(汤鹏举:《撩湖事宜》,引自李卫、傅王露:《西湖志》)。乾道五年(1169年),知府周淙奏请浚湖,将所剩撩湖兵卒30余名增补为100余名,重申旧规以罪赏。淳熙十二年(1185年),两浙转运副使兼领临安府张杓疏积年湖壅,并修三闸六井。十六年(1189年),张杓又以兵部尚书兼领临安府,时内侍毛伯益占西湖菱池筑亭,将其依法治罪。淳祐七年(1247年)大旱,湖水尽涸,诸井也竭,知府赵与奉朝廷命疏浚西湖,自六井至钱塘门、上船亭、西林桥、北山、第一桥、高桥、苏堤、三塔、南新路、长桥、柳洲寺前等处,菱荷茭荡一律除去,并拓广湖面。以所挖葑泥在苏堤东浦桥至曲院风荷筑堤,人称赵公堤。咸淳年间(1265—1274年),知临安府潜说友又疏浚整修西湖,恢复旧观。

西湖在历次疏浚整修的过程中,其湖内、沿岸也同时增建了大量亭台楼阁、梵宇精舍。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自六蜚驻跸,日益繁艳,湖上屋宇接连,不减城中。有为诗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由此西湖成为“游观胜地”。宋末元初学者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五《湖山胜概》中即将西湖风景划分为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北山路、葛岭路、孤山路、西溪路、三天竺路等部分,进行分类描述介绍。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清代。如李卫、傅王露《西湖志》,梁诗正、沈德潜《西湖志纂》,许承祖《西湖渔唱》等著述,即沿用此法。

南宋以前的诗人画家对西湖的歌咏描画多从整体着眼,而自南宋对西湖风景进行精雕细琢以后,诗人画家的审美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诗人董嗣杲曾在孤山四圣延祥观出家,期间写成诗集《西湖百咏》,于咸淳年间(1265—1274年)出版。这本诗集对上述大部分景点进行了详细记述和歌咏。他在序中说:“予长兹地,与山水为忘年交。凡足迹所到,命为题,赋以唐律。几二十余年,仅逮百首。然皆目得意寓、叙实抒写,非但如杨、郭二子披图按志、想象高唐而已。搜索奇胜难遍以数举,此直据予所见,不以夸奇斗胜为工也。”另外,郭正祥也有诗集《钱塘西湖百咏》。南宋画院的马远、马麟、陈清波等画家对前人作品和创作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将表现西湖景观的题材确定为几种定式,如“雷峰夕照”、“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平湖秋月”、“石屋烟霞”等,此种方式一时演为风气。后来又逐渐从因景作画到因画名景,经过朝野认可,遂有“西湖十景”名天下。“西湖十景”即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双峰插云、苏堤春晓、花港观鱼、南屏晚钟、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柳浪闻莺。“西湖十景”各景名形成时间有先后,大约始于南宋中期的理宗时代,完善于度宗景定、咸淳年间。南宋的“西湖十景”有数处与后来所指有所不同。在现平湖秋月址或附近原有望湖亭,南宋时因兴建四圣延祥观将望湖亭迁于宝石山,登山可眺湖赏月,是为“平湖秋月”所指。明季始移建望湖亭于孤山路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建现亭于其址。前为石台,三面临水,旁构水榭,曲栏画槛。据《西湖游览志》所记,“九里松旁,旧有曲院”。曲院为南宋官办酿酒作坊,约在原洪春桥南的赵公堤侧。“苏堤春晓”原指苏公堤锁澜桥一带的风景。据《梦粱录》所记,这里“栋宇雄杰,面势端宏,冈峦奔赴,水光滉漾……盖迩延远挹,尽纳千山万景,卓然为西湖堂宇之冠,游者争趋焉”。陈清波所绘《湖山春晓图》即以这样的一组湖边建筑为主体。

西湖成名后,游人如织,极大地影响了杭州人的生活观。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云:“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全。”这“愚贤”、“浅深”是雅俗之意,即西湖的美可以感动所有人,如宋人所言:“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西湖志》卷一《水利》谓其“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此语不过也。”家住临安癸辛街的宋末学者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西湖》也描述:“杭州苑囿,俯瞰西湖,高挹两峰,亭馆台榭,藏歌贮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淳熙年间,孝宗常常陪太上皇即逊位的高宗游幸西湖。据《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御舟四垂珠帘锦幕,悬挂七宝珠翠”;宫姬韶部即教坊乐部,“俨如神仙,天香浓郁,花柳避妍”。一次孝宗经断桥,见桥旁一爿小酒店十分雅洁。店中素屏书有太学生俞国宝“醉笔”《风入松》词:“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泠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在,湖水湖烟。明日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孝宗观赏后说:“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建议把“明日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俞国宝因此升官走运。好一个“再携残酒”、“重扶残醉”。后来当过参知政事的蜀人文及翁刚登进士第时,有人问他:“西蜀有此景否?”文及翁即赋《贺新郎》一首。开头一句是“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这可不是“直把杭州作汴州”,杭州园林的人工精致哪里是开封比得了的?它是南宋朝廷制造的巨大酒缸,将旧日钱塘湖的自然气质以及男儿血性尽腌醉了。

在这么一个刻意制造出来的生物栖息所,它的吸收和排放是难以畅通的。历任临安知府都要为西湖的疏浚犯愁。第一任知府张澄自建康府调来,第二年便发布条令严禁包占西湖种田或向湖中倾倒粪土,并专门调配府属厢军200余人浚湖。但是总会有人抛弃粪土、栽植茭菱及洗衣、洗马,把西湖搞得污秽不堪。自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后,皇亲贵戚、官僚地主、富商豪贾竞相兴建庭院,100多年间修建的大小花园散落各处。各家“因缘包占,增叠堤岸,日益填塞”(《咸淳临安志》卷三二《西湖》),又使有些地方几乎变成平地。西湖以她的美丽姿容取悦了南宋,但她盛不下如此多的欢颜和废旧的情感。她太有限了,有限得连她自己的清纯都不能保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 太阳神赫鲁斯:古代神灵与工业文明最后之决战! 太空独舞 太空步 她可以当总统 所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