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第2页

书籍名:《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作者:张辅元
推荐阅读: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txt下载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笔趣阁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顶点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快眼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第2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无论寒暑,心不外骛。先生伏案一十三年,探索万物渊源,勾勒风情,裁重删繁,刻意铺陈。致令笔下万千阿物,在各自孕育、产出、交换、消费等诸环节的运笔中:有纲有目,时古时今,见形见影,亦文亦白,或庄或谐,无一无据。
    或因作者受历代笔记小说影响,其写作手法,类若小品,宛如杂俎,犹同丛谈、志录、语林、说苑、话本、漫钞、骈文、骚体¡¬¡¬茹古º¬今,不拘一格。
    发覆万物之蒙尘,必定撷引古文,然古代汉语,生字、冷字、僻字,一字多义,章法词句,拗口蹩脚,音调艰涩,不易诵读。凡此,作者都须逐一进行诠释、断句注疏、白话•¬译,以求既不失古籍Ô¬意(义)又令今人明了,文言白话,雅俗共赏。然则,若此诠释,非通晓古汉语者难能为之。张辅元先生饱学“之乎者也矣焉哉”,遇文言古语,辄Ó¬刃而解。
    “熔铸百家,纳诸万物”是本书之º¬养结构。由于运用古文资料,内容广袤,免不了渣滓泥沙。当指出的是作者对于书中或神话故事,或民间传俗,或闲书野史,凡是古人着于史料中的荒诞,必当酌情删削。然则,先祖之图腾崇拜,其本身并不就是迷信。须知,古老华夏的祖宗信仰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中国小说就是起源于神话传说。
    末了,掩卷思索,体察到先生治学之严谨,著述唯实,钩深致远。弘扬了中华古代科学人文。昭彰了先师、前贤、圣哲之睿智玄览、辞意精警。《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付梓,表明其瓜瓞子孙——数典不忘祖宗。
    该书如此谋篇,将古代汉语,译成当代白话,缩短À¬近沟通了先祖与我辈鸿沟,古今血缘嫡亲,恍若前天昨日。祖孙如晤,会面促膝,喃喃喁喁¡¬¡¬唐尧虞舜夏商周,独有笔墨留春秋。
    敬仰先生,笃志博学,儒雅风范。乃国之桢干,士之楷模也。
    张润彤(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8年1月18日
    
    衣裳(1)
    衣帽饰品
    衣裳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是清代黄仲则《都门秋思》描写穷苦人家衣不遮体的困境。
    衣、食、住三者,乃人生所必需。经济学家曾经把人的欲望划分三级:一曰自然欲望,二曰适宜欲望,三曰奢侈欲望。衣、食、住之仅资生活者,属于自然欲望,若必期美备,则视其人之经济状况,或属适宜欲望,或属奢侈欲望。三者之首要者为衣。《尚书》云:“可三日无食,可百日无舍,则不可一日无衣”。这当然不是指维系性命的生存,而是指人文,指廉耻,指人类乃服衣裳之后而言。那么,“尚不知衣为何物”的远古人又是怎样的呢?
    《庄子•盗跖篇》指出:“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说的是新生代第四纪以后的两千多万年里,人类都是光着身子。夏天拾柴,以备冬季烤火取暖。这种生息方式就是我国古代称谓的“知生之民”。
    人类的最初阶段,和动物不差大致。不仅是茹毛饮血,而且按照庄子的说法,就是在“知火食以热荤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无论男女,不分老少,仍然是赤身裸体,没有羞耻观念。
    华夏的先民——北京猿人,在若干万年前,曾经遭遇第三次冰期,地上气候骤然奇冷,霜雪遍地。渐渐的,大块的冰川随着半融解的凌水,像潮汛一般流过华夏。那时地表一片晶莹明彻,成了琉璃世界。只有冰川不到的地方,留下几丛青翠树林,恰似大雪之后,白皑皑的无垠雪原上,露出的几枝松针似的。那时,生物大半都已冻死,只有那些灵敏和有特异功能的动物大难不死。
    《尚书•泰誓》曰:“惟人,万物之灵。”
    残酷的自然环境,迫使先民们用兽皮披在身上,以抵御风寒。但又很快发觉,兽皮不能裹严全身,而且还要不时地用两手紧拽着。双手被桎,无法进行劳动,更不能外出猎取食物。为了把兽皮严紧地固定在身上,把两手解放出来,人们便开始对兽皮进行加工:一方面使兽皮鞣软,另一方面对兽皮进行切割缝缀。想了又想,改了又改,过了很久很久,不计多少寒冬,才把兽皮用锐角石锥凿穿了许多洞,用兽筋或是皮条,由洞穿过,一一联结起来,穿挂在身上。这大概就是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谓的“辟草昧,致文明”之发端。
    《韩非子•五蠹篇》记述:“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也。”说的正是人类尚不知养蚕织帛做衣,而男女却有了分工: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在洞中缝衲兽皮为衣。
    随着原始人的“衣裘食炊”,古猿身上的兽毛,慢慢地蜕落,露出了人类的皮肤,再也不是毛茸茸的猿猴模样了,于是,人与猿,从此揖别。
    考古学家在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据说这是七千年前的纺线工具。比这更早的还有石纺槌。说明新石器时代初期,原始人已发现了麻类纤维,并用来纺线搓绳,出现了男耕女织的分工。
    距今近六千年前的马家浜(今江苏省境内)文化遗址里出土过一些野生葛为原料的麻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纺织品,
    那么纺绩织布做农裳是谁发明的呢?西汉刘安《淮南鸿烈•汜论训》说得明白:“伯余之初作衣也。”《汉书•古今人表》又说:“黄帝作轩冕之服。”
    伯余,一说是黄帝之臣,而《世本》则说,伯余即黄帝的别称。
    至于说,伯余与黄帝本是一人,还是君臣二人?关系并不很大,却足以说明:人文初祖的黄帝时代,已经有了纤维织造的衣裳。
    伯余是怎样“初作衣”的呢?《淮南鸿烈》也有介绍:“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是说,剥得葛麻茎皮纤维,解析成缕,连接捻合成线,拉挂成无数条纵线,再用手指作横向钩拉编结,织成网状稀疏布片,缝缀出“麻布衣裳”。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麻布衣的出现,难得如此。此后,人类便穿着衣裳,站在自然界动物发展阶段的最高位置上,敢谓“万物灵长之尊”。
    
    衣裳(2)
    淮安王刘安又接着说:“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掩)形御寒。”意思是,后人依照伯余的“手绾指挂”进而发明生产效率高的织布机,造出更好的布帛,用以缝衣,天下万民才得以遮身、护体、防寒。中华文明,从此长足发展。万物以昌,衣冠裙裳履带,渐入佳境。
    我华夏祖先着装近千年后,海外还有不衣之国。《吕氏春秋》载“有裸人国,人尽赤身裸体,不知衣为何物。”传说大禹曾到过该国。进其境的外国人,必须按其俗:“裸体而入,穿衣而出”。《淮南子》记述:“西方之倮国,鸟兽弗辟,与为一,国人皆赤体也”。倮国,亦同裸国。该国位置,一般以为在今尼科巴群岛,为古代船舶自马六甲海峡至印度和斯里兰卡航程中的重要泊屿。
    《说文解字》注释:“衣,依也;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贵贱皆覆。”衣,一切服饰的统称。
    《诗经•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写的是,东方天色未亮,便急忙起身,在黑暗中摸索着,颠而倒之地穿错了衣与裳。用现在的话说,错把裤子当了袄。
    衣裳的发展,是由下而上。裤,古时称“袴”。为成人的满裆及小儿的开裆裤的通称,广东方言称为“衭”。
    袴,本作绔。《说文》:“绔,胫衣也”。今称套裤,左右各一,穿于自胯以下,分裹着两条腿。
    有裆的裤子,古时称“裈”,以别于无裆的袴。裤的构成:上半部叫“袑”(腰),裤脚叫“”,裤腿叫“”,无腿的短裤叫“襣”,小裤子叫“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苏联专家在中国 苏联遗传学劫难 苏东坡这个人 宋美龄全纪录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