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第16页

书籍名:《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作者:张辅元
推荐阅读: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txt下载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笔趣阁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顶点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快眼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第16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据《礼记•檀弓》记载:“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谋以殉葬。”是说商周时代,统治阶级盛行殉葬之风。奴隶主生前使用的器物、奴隶都要随死者入葬。有些珍宝古玩、弓箭、刀剑,入葬前用丝织品包裹,虽然年深日久,丝织品已腐烂,但遗痕却残留在器物上。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对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丝绸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丝绸始于商代,比历史记载的滥觞于西汉至少提前一千八百年。这个论点的论据,就是这位研究人员在化验了一把商代青铜刀上的“附着物”后提出来的。有资料说,在那块“附着物”中,含有无数的蚕丝纤维。
    殷周以后各朝皇帝都十分重视蚕丝业的发展。《礼记•祭义》说:“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蚕室,就是养蚕的处所。春秋时代称养蚕的女奴为蚕妾、蚕工。《唐书》说:“夏不夺蚕工,即有衣。”五代至南宋实行蚕盐制度。《西吴枝乘》记载:“吴兴以四月为蚕月。”在这个月里养蚕人与外界隔绝,不相往来。
    历代都有文人撰写蚕丝之书:西汉有淮南王的《蚕经》,汉代有王景的《蚕织法》,唐及五代又有三部《蚕经》,可惜都已失传。宋朝有秦观的《蚕书》,元代有鲁明善的《农桑辑要》,明代有黄省曾的《蚕经》。清代有蚕书数十种。其中著名的有扬山的《豳风广义》、汪曰祯的《湖蚕述》、沈练的《广蚕桑说》和陈开沚的《裨农撮要》。
    我国丝绸的织造,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代,就已相当精美。《吴越春秋》记述的《西施浣溪沙》,说的是越女西施在浙江若耶溪浣洗丝纱的故事。那纱就是一种经纬稀疏而轻薄,且能渗透沙粒的丝织品。
    绢之轻细者为纱,古字作“沙”。六朝以后,在丝织物中以纱为特优,用途亦最广,朝臣公服皆用皂纱、绛纱,官宦之冠都用乌漆纱,叫乌纱帽。
    丝,是一种极细纤维。五代南唐徐锴《素传》说:“一蚕所吐为勿,十勿为丝。”《孙子算经》说得更详:“蚕吐丝为勿。十勿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可见丝之纤细。
    丝织品之所以有这许多品类,主要是因织法不同和所用丝的处理不同。如缎,就是以缎纹或缎纹作底儿组织提花织成,可分软缎、织锦缎、漳缎等。由于织法不同,还有许多花色,如花纹艳丽的九霞缎,光泽灿烂的明霞缎,敦朴深沉的万寿缎,平整细洁的金玉缎,细腻厚实的织锦缎,古色古雅的古香缎,色彩丰富的花软缎,色调和谐的素软缎等。
    绸的类别很多,如手感丰满的涤盈绸,隐格多种、柔和耐磨的涤爽绸、涤纤绸、涤庆绸、凉爽绸、涤棉绸,柔软厚实的浮花绸,挺括易洗的弹涤绸,细洁平贴的塔夫绸,广东传统丝质拷胶衣料莨纱绸,等等。
    绉,古谓之“縠”。出现于周朝,盛行于隋唐年间。因质地较薄,表面呈绉缩现象,所以在称谓上由“縠”改为“绉”。
    绉之最古老最华贵者,为湖绉。因产于浙江湖州而得名。此外还有碧绉、素碧绉、条子碧绉、分格子碧绉,以及平滑、轻柔、光亮、坚韧、穿着凉爽的双绉。
    绢,用桑蚕丝织成的平纹色织或半色织花素织物。质地较缎、锦薄而坚韧。生丝织成的白绢,叫“素”。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缣,是一种双丝的绢。这两句诗出自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是在描述一位被遗弃的故人和被续娶的新人都有一手织绢的巧技。
    
    丝绸(2)
    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记述:“越国夫人王氏,以淡墨写竹,整整斜斜,曲尽其态,见者疑其影落缣素。”是说用缣素作画。缣,其丝细致,染兼五色,不漏水墨。缣素是供书画用的绝好细绢,以苏州白绢为最佳。我国纸张未发明前,多用绢写书。就是汉代发明纸后,有的富豪人家为显示阔气,也常用绢做书写材料。
    《新唐书•裴行俭传》:“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苏东坡还提到用绢素习写的诗句:“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丝绸,是丝织绸帛的总称,除上面提到的几种,还包括绫、罗、绡、缯、练、绨、绮、缟、缦、、、纨……就是西汉史游《急就篇》中的:“绨络缣练素帛蝉,青绮绫縠扉润鲜。”
    唐代,苏州就已成为丝绸手工业中心。宋明各代,日益繁盛,到清代,丝织机已达四千左右张,缫丝纺织工人已逾万名。丝织品由用于制作衣裙被褥,扩展为制作工艺品,如宫扇、纨扇、遮阳伞等。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记述,苏州特产用丝绢制作的工艺品——绢人:“多为仕女之形,还以五色缯绫为饰,眉目姣好,或立或坐。”同时代有个江都人吴绮还写了一首《绢美人》,后四句是:“小字红绡原有意,前身捣素问谁家。莫嫌尽日无言语,越女伤心出浣纱。”
    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谓之“帛画”。现存年代最早的有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帛画三幅:一幅四周画有奇异的动植物图像,中写文字,多不可识,亦称“缯书”;一幅绘长袖细腰的女子,侧身合掌而立,上有飞翔的凤、夔;另一幅绘高冠长袖的男子,侧身驾驶一条巨龙,龙身呈舟状。
    丝帛画,后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相继出土五件,绘有墓主人图像和宴饮、车马仪仗等场面,以及传统神话中的神灵怪异。其中有一幅关于气功强身的图解,提供了古代医学史的重要资料。倘若这些图画是绘在纸上,恐怕历经西汉以来的一千几百年,就很难保留迄今了。可见,丝绸对绘画文明作出了莫大的贡献。
    苏州流传一则“丝绸被面”的故事:一千多年前,虎丘山下,有个叫刘春的织绸好手,被府台老爷拘到府里,限期一个月内织出为其女儿做嫁妆用的二十四条真丝嵌金被面,要金凤凰和牡丹花的花样,逾期织不成将被收监严办。后来,在牡丹仙子的帮助下,刘春终于按期织出。直到今天,人们仍喜欢到苏州去买丝绸被面。
    我国古代丝绸都为王公贵族所专用。西汉桓宽编著的《盐铁论•散不足》说:“古者庶人耋(七十岁)老而后衣丝。”就是说平民百姓须等到古稀之年才有资格穿丝绸衣裳。
    宋代张俞,诗作不多。但他的《蚕妇》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和普通平民只有到七十岁才有资格穿丝绸之事相比,更有过之。因为宋代已经取消了“庶人耋老而后衣丝”的陈规,民众此时之所以穿不上丝绸,已不是因为年龄不足,而是因为穷。
    这又和郑震笔下的“去年养蚕十分熟,蚕姑只著麻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百姓只能穿麻衣裳,皇宫贵妃却极尽挥霍:隋炀帝为了下扬州看琼花而开凿运河,所坐龙船,竟以“五彩锦缎作帆饰舫,连樯(船的帆或桅杆,也指船)十里。”唐代玄宗年间,“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杨贵妃,生前光是她一人,就用了织造丝绸的机匠与裁缝达七百人,为她织锦做衣,“绫罗绸缎,一刻三换”。
    
    丝绸(3)
    早在西汉年间我国就已有丝绸出口,除运往朝鲜和日本外,还和西域各国来往络绎不绝,商人相望于道。汉朝的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亚和欧洲。其中,最使外商感兴趣的是中国的丝绸。欧洲人说中国丝绸和真花一样美丽,把中国称为“绢之国”。罗马贵族妇女以穿中国丝绸为荣耀。当时,丝价竟值重量相等的黄金,“十两黄金一斤绸”。有一次罗马恺撒皇帝,穿着用中国丝绸缝制的长袍去看戏。大臣们认为那是破天荒的豪华。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都争购中国丝绸,以炫耀自己的高贵。
    史学家把汉朝与中亚的通商路途,称做“丝绸之路”。这条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向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到敦煌分成南北两路。南路,从阳关西行到大月氏。北路从玉门西行到大宛、康居和奄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苏联专家在中国 苏联遗传学劫难 苏东坡这个人 宋美龄全纪录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