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苏联遗传学劫难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苏联遗传学劫难

第十章(7)

书籍名:《苏联遗传学劫难》    作者:笑蜀
推荐阅读:苏联遗传学劫难txt下载 苏联遗传学劫难笔趣阁 苏联遗传学劫难顶点 苏联遗传学劫难快眼 苏联遗传学劫难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苏联遗传学劫难》第十章(7),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在李森科和赫鲁晓夫之间牵线搭桥的是李森科在政坛的两个知交,一个是基里钦科,一个是波德戈尔内。他们都是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而且都是赫鲁晓夫的亲信。身体肥胖举止粗犷的乌克兰人基里钦科,是苏共中央的干部问题专家。在1957年赫鲁晓夫反对莫洛托夫的斗争中,除了米高扬,只有基里钦科一人专程从乌克兰赶来,为赫鲁晓夫充当过河卒子。赫赫保驾之功使他备受赫鲁晓夫青睐,在赫鲁晓夫面前往往可以一言九鼎。1958—1959年间,西方苏联问题专家把他称作赫鲁晓夫的第一号“皇储”。波德戈尔内则与李森科同乡。此人钳工出身,后来入基辅食品工业技术学院就读。1946—1950年间任乌克兰共和国驻莫斯科代表,负责在苏共高层奔走,为赫鲁晓夫解困济危,与赫鲁晓夫就此结下不解之缘。基里钦科调入莫斯科之后,波德戈尔内便接任乌克兰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李森科的这两位知交凭借自己的特殊地位,经常向赫鲁晓夫吹风,为李森科辩解。经过他俩长期“和平演变”,赫鲁晓夫对李森科的反感逐渐淡化了。竭力为李森科疏通关节的不单是这两位宠臣。赫鲁晓夫的农业顾问谢甫钦科也落入李森科彀中,积极为李森科游说。作为一个学者,能入选科学院院士当然是莫大荣誉,谢甫钦科对院士桂冠梦寐以求,李森科便设法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投桃报李,谢甫钦科对李森科也就有求必应了,常常向赫鲁晓夫吹捧李森科的农艺生物学及李森科对苏联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赫鲁晓夫对自然科学完全外行,也就不免被他的顾问牵着鼻子走,逐渐对“科学天才李森科”的神话失去了辨析能力。在一批批说客的包围之下,赫鲁晓夫愈来愈淡忘了原来的李森科亦即真实的李森科,而逐渐接受了新的李森科亦即改头换面的李森科。猫渐渐地喜欢上了老鼠。

猫渐渐喜欢上了老鼠,倒不全都是说客们的功劳。猫的自身弱点也让老鼠有机可乘,有机会投其所好。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时代的终结者,但赫鲁晓夫既不可能完全根除斯大林时代的遗传基因,他自己更沾染了不少斯大林时代的遗传基因。就农业方面讲,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至少在这点上,赫鲁晓夫与斯大林同志是一脉相承。1957年5月,赫鲁晓夫提出,苏联的黄油、肉类和奶类产量要在3—4年内超过美国。结果呢?这个宏伟蓝图泡了汤。但赫鲁晓夫并不汲取教训,1959年,他提出了一个更冒险的“七年计划”,宣布苏联要在物质生产方面全面赶超美国。农业方面当然也有具体赶超指标。为了保证自己的宏伟蓝图再不会泡汤,赫鲁晓夫责成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党政负责人,必须在该年度大幅度增加肉类产量。各加盟共和国、各州之间因此展开激烈的肉类生产大赛,竞相制定根本不可行的肉类生产高指标。指标最高的梁赞州为了完成本来不可能完成的高指标,不仅宰杀肉用牲畜,把境内的奶牛种牛也杀了个一干二净;又从境外高价抢购牲畜运回梁赞宰杀。尽管使尽浑身解数,该年度梁赞州的实际肉类产量仍只有计划产量的六分之一。早先立了军令状的梁赞州州委书记无法交代,只好自杀。赫鲁晓夫的急躁鲁莽,和由他的急躁鲁莽所带来的高指标、浮夸风,使苏联一大批农学家望而生畏,不肯问津,赫鲁晓夫的雄心壮志在苏联学术界很难找到知音,也就很难从学理上论证他的那些宏伟蓝图的合法性。这让赫鲁晓夫很气愤。正当此时,苏联头号吹鼓手李森科找上门来了。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却在灯火阑珊处”。赫鲁晓夫如何能不心花怒放!当然要情不自禁地向李森科张开了双臂。

前嫌尽释。猫和老鼠终于结成了亲家。赫鲁晓夫不愁没人给他吹喇叭抬轿子,李森科也不再是一条无主的野狗。双方各得其所。

像当年侍奉老主子一样,精于察言观色的李森科,很快就对赫鲁晓夫的心理地图一目了然,因而把赫鲁晓夫侍奉得体贴入微。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一有什么灵感,总能被李森科极为准确地捕捉到,然后从那些灵感中演绎出一整套光彩夺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然后推行全国。在斯大林时代,他发表了《斯大林与米丘林农艺生物学中的若干问题》,断言斯大林同志在农艺生物学方面是绝对的权威和天才;现在他又发表《苏共二十二大和生物学中的若干问题》,断言赫鲁晓夫在农艺生物学方面是绝对的权威和天才。赫鲁晓夫农业政策的伟大光荣正确因而就得到了学理方面的充分印证,更显得不容置辩了。而在事实上,赫鲁晓夫的那些空想狂想,因为李森科的推波助澜,就更似脱缰野马,对苏联农业为害更烈。赫鲁晓夫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肉类产量,李森科举双手赞成,并马上开始研究加速动物生长的“催生素”;赫鲁晓夫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苏联的奶类产量,李森科便写了许多文章论证这个决策如何英明,并从技术上保证不仅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奶类产量,而且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奶类的质量——增加牛奶的乳脂含量。赫鲁晓夫号召让苏联谷物产量翻几个滚,李森科也说这一点问题没有。早在斯大林时代他就有过一项创意——用有机无机混合施肥完全取代化学氮肥。这个一时心血来潮的“发明”在苏联遗传学界的第三次大论战中被驳得体无完肤。搁浅几年之后,李森科把他的这些早已证明是失败的创意又塞给赫鲁晓夫,说要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苏联谷物产量,就必须采用他的这个创意。赫鲁晓夫听得眉开眼笑,赶紧下令推行。这一官一学、一猫一鼠,举手投足何其默契,简直就是如影随形。

自命不凡的赫鲁晓夫,就这样被“科学”征服了——实际上是被李森科所征服。李森科在坐了几年冷板凳之后,终于再度崛起,成了苏联的首席科学家。他又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苏联学术界兴风作浪了。

赫鲁晓夫夫妇在美国拉伊姆大学操作系教室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苏东坡这个人 宋美龄全纪录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 太阳神赫鲁斯:古代神灵与工业文明最后之决战! 太空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