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贰臣心曲(2)
二
“洪承畴降清”为什么会引得崇祯皇帝如此气急败坏呢?因为这牵涉着决定明王朝命运的“松锦之役”。“松”指松山;“锦”指锦州。锦州号称是“东北的大门”,松山在锦州城南十八里,是东北通向关内的战略要地。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习惯上都称之为“满清”,是指他们的祖先是满族人,原来生活在东北的大森林里,过着游牧生活。自从努尔哈赤当了头领,渐渐强大起来,到了他的儿子皇太极就越发强大到要一口吞掉中原的地步了。因而构成了令崇祯皇帝焦头烂额的“边患”。
皇太极志在进军中原,占领全国,那就必须首先占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里是所谓的“锁钥之地”,大明王朝的“咽喉”。其形势十分险要,右边是崇山峻岭,左边是汪洋大海。这且不说,关外还有四座城池拱卫着,这四座城池是:锦州、松山、杏山和大凌河。不攻克这四座城,就休想打开山海关,进军中原就只能是空喊。
皇太极朝思暮想,一心要扫平四镇,却遇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那就是明军的守将袁崇焕。这个袁崇焕治军有方。英勇善战,又极富韬略,令皇太极一筹莫展。皇太极与之交锋,袁崇焕所向披靡;皇太极与之斗智,想充分发挥马队的优势,绕过松山突袭北京,以让明军顾此失彼,拉开战场缝隙,他好趁机离间明朝君臣,岂料他的马队刚刚望见北京城外的德胜门,就被埋伏在那里的袁崇焕打的落花流水。这个袁崇焕简直就料敌如神,皇太极觉得自己的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几乎绝望了,准备随时撤军。
这时,那一大群投降的明朝官吏给他壮了胆。这些降官太了解大明王朝了。不但了解它的主子崇祯皇帝刚愎多疑,而且了解到明王朝的君臣关系是靠大大小小的“特务”连结在一起的。那些总督、总兵,表面上军权在握,实际上每个军队都有一个“监军”,谁都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谁都又知道他们在干什么,而且很怕他们在干什么。这就很好,很好!给了他施展“反间计”的良好机会,历史已经证明,“反间计”屡试不败,但哪一次也没有明代的这一次那么登峰造极。皇太极在战场上用“反间计”不能售其奸;在官场上却高奏了凯歌。他略使小计,就令崇祯皇帝自毁长城,冤杀了袁崇焕,皇太极要长驱直入了。
从此以后,大明抵御满清犯边的战斗真的是艰难得不可名状,每战必败,损兵折将。尽管崇祯皇帝把大量的军队源源不断地派往了松山,然而松山战败的噩耗还是连连不断地惊吓他那疲敝的神经。无可奈何,他把三边总督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希冀挽回危局。
洪承畴何许人也?他1593年生在福建南安。这一年是万历二十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党争”带来了明王朝的急剧衰落,可以说他成长在一个“党争”的时代,却高中了进士。这当然是他苦读寒窗的结果,但更多的因素却是两派竞争的结果。然而他决不是“东林党”,所以在天启年间不曾遭遇到严酷的迫害,因而在崇祯年间也就没有那耀眼的“光环”可以义愤填膺,成为夺目的“政治明星”;他也决不去投奔魏忠贤,所以清查“阉党”的声势无论如何浩大也波及不到他。他是绝顶聪明的“精细人”,对孔老夫子的教导确实是心领神会,实践得炉火纯青。凡事皆取“中庸之道”,决不当“出头的椽子”,只求“无灾无难到公卿”。他性格异常孤僻,对人绝对冷酷,有一个人迹罕至的绝密书斋,那书斋里竟然挂着他手书的打油诗:
仕途钻营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奉。
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
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只说精忠。
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
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
大家赞赏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
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
流芳身后史无穷,不谥文忠,也谥文恭。
这种类似调侃的文字怎么可能挂在一向严谨得不可名状的孔孟之徒的书斋里?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一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标本呀!然而,这才是洪承畴!
也许是乱世出英雄吧,阴差阳错,竟把他打造成了一个“军事明星”。还是在陕西三边总督任上,他镇压流寇李自成,居然打了一场胜仗,让那“闯将”(当时还未能称王)落荒而逃。这种功勋是不能“一味谦恭”的,他一反常态,作足了文章 。于是,他的声名雀起,成了一代名将。众人吹捧他的“文韬武略”简直到了孙武再世的程度。
崇祯皇帝召见了他,说了一些“临危授命”之类劝勉的话。洪承畴真的感激涕零!是的,区区一个总兵竟蒙皇帝召见,这是破天荒的事。皇上还把他视为“知己”?肯于把边境的真相告诉他,这种知遇之恩,真令他下决心粉身碎骨来予以报答。这个时候,洪承畴又成了读书人,三纲五常、君君臣臣那一套又完全主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