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君王——雍正评传
有清一代12位皇帝中,雍正是最难盖棺论定的。这不仅是因为他谜一般的即位和死亡,更在于这个薄情寡恩、生性多疑的君主,以其铁腕统治厉行改革,把所谓的康雍乾农业盛世,推向了顶峰。
康熙皇帝驾崩前,宫廷内的派系斗争风起云涌。毫无竞争优势的雍正韬光养晦,恭谦蓄势,暗中勾结隆科多、年羹尧,于1722年不清不白地脱颖而出。雍正中年(45岁)才得继大统,在争夺皇位的腥风血雨中,他看透了一切又怀疑一切。几十年的政治斗争经历,培养出了一个狐疑无情、刚毅果决的狠角色。
雍正即位后,第一要务就是巩固权力。他以各种残忍的手段,分化诸皇子集团,打杀当年的竞争对手。为了避免子孙们步自己的后尘,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1725年,他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之名,责令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然后削夺舅舅隆科多的权力,后把其圈禁致死。1729年,以曾静案为契机,大兴文字狱,钳制思想,打击异己。同年,以西北用兵为借口,始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另外,他还建立密折奏事制度,令“阁臣不得与闻”。这两项制度的建立,使皇权专制走向极端。
康熙晚年,标榜宽仁治国,致使吏治腐败。雍正一登基就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为有效治理腐败,雍正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以此减少官员的贪污暴敛。雍正澄清吏治雷厉风行,仅1723年就革职抄家各级官吏数十人,以至于“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
雍正的社会改革大刀阔斧。1723年,他下令消除山西、陕西乐籍等各类贱籍,严厉打击残存的蓄奴制度。所谓贱籍就是不属士、农、工、商的贱民,他们世代相传,不能读书入仕。后来北京乐户、广东疍户、绍兴堕民、宁国世仆、常熟丐户等相继开豁为良,编入正户。雍正以前,国家对土地和人丁分开征税。1724年,雍正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制度,从法律上取消了人头税。同时宣布取消儒户、宦户,限制绅衿特权。
1726年,雍正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制度。此前,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由世袭土司予以治理。废除土司制度后,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辖,促进了上述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1727年,雍正同俄国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和《布连斯奇条约》,就领土和通商问题,做出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约定。
尽管后世对雍正颇多争议,但他的一生是勤政的一生,历史上不会有对政事如此自觉的帝王。雍正在位期间,倡导“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不玩乐,整天勤于政事。他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从不假手他人。在位13年,共批阅奏折41600余件。他在58岁时轰然而逝,与积劳成疾关系很大。
就这样一个铁腕改革家,依然跳不出历史的局限,执行的商业经济政策依然承袭的是康熙路线。他认为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大业,工商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在执政期内,他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反对发展手工业,打击工商业,重本抑末成为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尽管雍正曾经使国库存银达六千万余两,较康熙统治时期为多,但此时农业的边际收入已趋于零无。繁荣发展的幻想背后,是经济基础的极端脆弱。这样的一个帝国,注定如同没有多少根须的大树,经不住多少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