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我的注意力哪去了
在微博、微信出现之前,我最喜欢做的事是在书店泡一整天,翻阅着不同类型的图书。当你沉浸在书中世界时,光阴仿佛不再流逝,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尽情挥洒。头脑增长了知识,心灵得到了快慰,那叫一个“岁月静好”。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就不禁感到自责。因为这几年收藏的十几本书中我连一本都没有通读。比起当年两天看完一本大部头图书的速度,现在的我已经无颜再提阅读效率了。
让我倍感惭愧的是,阻碍我读书的并不是缺少时间,也不是我厌倦了阅读。作为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两点一线的简约生活可以让我省下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读书。然而,我并没有因此恢复每天睡前阅读的旧习惯。
明明没有做几件事,但时针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近零点。我的时间怎么突然变少了?经过一番仔细调查后,我终于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注意力不够用了。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在此之前,我对此毫无感觉,以为这只是不善于集中精力者的借口。现在回过头来看,注意力稀缺现象离我并不遥远,简直是零距离。我的注意力去哪了?它被分散在碎片时间的夹缝里,从早起一睁眼到晚上合眼而眠的无数个几分钟到十几分钟都是它的残骸。除了埋头工作与睡觉两个时间段,我只剩下一堆时间碎片。
阅读是一件费脑的事情,时不时需要聚精会神地掩卷沉思。但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没有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半小时以上的余地。所以,我也放弃了阅读费脑的纸质书,把目光转移到了各种网页上。尽管许多文章也是从图书中摘取的,或者即将变成实体书,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在阅读,只当自己在浏览网页。唯一聊感欣慰的是,读书与浏览网页都是看文章,接收知识信息。
如今有趣的信息层出不穷,大家都害怕自己信息滞后,于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反倒成为我们搜集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也不例外,特别是当我发现自己下班后到睡觉前的几个小时中依然在转发、评论、收藏好友发布的内容时,不免吃了一惊。
原来,我剩下的注意力几乎都被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夺走了。
吐槽营销号发的搞笑段子,浏览互相关注的好友的最新动态,参与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观看别人分享的恶搞视频、电影、电视剧,读几篇某个专业人士写的科普文,再发一些自己浏览信息后的感想……由此可见,我的注意力分散在多个不相干的领域,实际接受的信息量可能不亚于通读一本篇幅十几万字的书,但我只把这一连串的行为定义为“刷微博”。
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吸收信息的方式,把你的深阅读习惯置换为碎片化阅读习惯,使你宁可花两个小时看一个有趣的系列专题片,也懒得花一个小时看同样内容的纸质书。这就是新媒体的魔力,也是注意力资源的潜在价值!
所以,完成这部书时,我慢慢释怀了。时代改变了生活,生活影响了习惯,我无力抗拒新媒体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但我还是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节奏。比如,成为一个新媒体内容制造者,重新刺激自己看书查资料的需求,然后学会交替使用两种阅读习惯,把分散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在笔尖……
策 划 花 火
责任编辑 蒋丽华
见习编辑 薛 芳
装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