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自2011年初,“创意写作书系”已经迎来了第三个年头,期间陆续面世了九本书,从专业性极强的辅导性教材,到开拓思路的各类选集,从为资深写手准备的打入市场的秘方,到为普罗大众提供的入门型作品,这套书系中的每一本都独具特色。
本书出自一位惯写回忆录的女性作家之手,或许与此有关,《一年通往作家路》与以往有所细分和严格定位的写作指导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善于循循善诱地引导,并在悉心营造的氛围中唤起读者的共鸣——针对本书的对象及用途,唤起写作的欲望,在每课限时的具体操练中给写作者以鼓励。这种打动人与鼓舞人的力量不可小觑,正是这种引领、鼓励和召唤,为任何可能的尝试提供了有助于实践的理论叙述。
如果暂时抛弃本书中文译法中蕴含的“一年”通往“作家”路的雄心壮志,也别去理会当下社会恨不得“十年迈向诺贝尔”的急功近利,认真地审视原文书名,我们会发现作者强调的是一种格局更大的写作生涯,一种将写作内化于生命的生活方式,而书中呈现的所谓“技艺”,更是每一位写作者都需要的。
之所以强调这是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是因为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到整部作品的敏感细腻、易于亲近和善解人意。作者在书中毫不吝啬也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苦恼和感动。客观上,作为一个远嫁欧洲的美国人,她显得更敏感、更多情、更易于感受到外界生活给她带来的小触动,这些特质都得以在她的若干作品片段和回忆录中展现出来。比如:第一课的《梨树》,通过体味虬曲的梨树树干,她对自己的婆婆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第二课的《异乡的食品杂货店》,写出了近乡情怯的“异乡人”所感到的有所归属和被接纳的快乐;第八课的《梅花》,在柔弱花朵与父亲骨灰之间细微的联系中,倾注了极深的缅怀……另外,书中出现的几处图示,也都是她自己早年练习的例子,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说服力。
作者在序言中介绍说,她50岁才第一次参加写作工作室,其后才开始了“作为一个作家多姿多彩的生活”。她认为,如果你愿意的话,作为作家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值得强调的是,本书完全不是一部刻板生涩的指导书,而是一位年逾半百、半路出家的女作家的写作体悟和自我耕耘。在每一课中,无论是类型简介、入门、写作指南、要点总结还是精彩范例,无一不是作者精挑细选、亲身实践的结果。全书提及的作家累计达到140余位,其中大部分是目前活跃于欧美文坛的当红作家,虽然其中有许多人的许多作品尚未引进中国,但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文学视野。全书范例丰富,层次多样,每段节选及其每番解读都带有各自的体温。也许是出于作家本人的女性身份,托妮·莫里森、玛格丽特·艾特伍德、艾丽斯·沃克、琼·迪迪翁、安妮·狄勒德等当代知名女作家的精彩语录和文章节选被频繁引用,这更进一步加深了本书细腻温润的风格。
有幸为广大写作爱好者译介本书,为“创意写作书系”添砖加瓦,使我既深感荣幸又倍感压力。在翻译不同类型作品范例的过程中,我尽力还原引用作者的写作风格,力求使翻译保持原文的韵味,使读者有所收获。
感谢btr先生慨允本书采纳《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一书中对于父亲形象的一段描写;书中《美诺篇》的翻译据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太庆先生翻译的《柏拉图对话集》,并参照了黄向阳先生的译本。本书的翻译得到了孙利华、霍燕婕、姜雪、隗平凡、王洁丽、李学良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由于译者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建议。
李琳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