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弥散的心智:一场意识本质的认知之旅-9. 注视宇宙,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乐读窝 > 心理哲学 > 弥散的心智:一场意识本质的认知之旅

9. 注视宇宙,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书籍名:《弥散的心智:一场意识本质的认知之旅》    作者:卡多.曼佐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不符合现有范式的东西都难以捉摸。

    ——文森特·比洛克和邹鸿鹏,2010

    在西方文化中,一个老生常谈认为,心智是一口井——或者,不那么诗意地说,是一个存在论上的垃圾箱,甚至是一个消化系统——它编织而且储存我们的思想、体验和感受。这口井被意识的聚光灯照亮。否则,无论是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心智还是认知心智,都将处于现象的黑暗之中。由于这种心智不像日常熟悉的物体那样是可观察的,于是许多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意识一定在某种东西内部。这个想法类似于这种幼稚观点:如果某物是不可见的,那么它一定被藏起来了,比如藏在口袋里——井里、垃圾箱或者胃里。如此,这个口袋就是心智。

    然而,我们还有其他的解释方案。意识可能在别的地方。它也许就是我们每天观察到的东西,只是我们不知道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智。像埃加德·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失窃的信”一样,它可能就藏于显而易见的地方。因为,一方面,人们假定心智不同于客体,而另一方面,我们只看到了客体——汽车、树、身体,于是这个共识应运而生,即意识是不可观察的。可是,这样一个共识导致了无穷无尽的疑惑。尤其是,它导致了一个古怪的概念上的扭曲:物理世界中所谓不可见的意识是使我们得以感知世界的现象。困惑随之而来。

    在这似乎是一种无解的情况,除非我们采纳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正如我在本书中努力展示的那样。我知道,要对我们的基本假定做出如此极端的改变不会那么容易让人接受,因为正如保罗·费耶阿本德在1975年提醒的那样,“这不是通常的做法。通常的做法是忘记困难,永远不去谈论它们,而且要像现有理论根本没有错误那样继续下去。” (1) 今天的主流态度是接受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分离。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从不质疑他们所接受的框架——我把这个框架称为“朴素唯物主义”或“标准观点”。甚至连生成主义者也对感官运动的偶然性与外部世界做了区分。也就是说,不管代价多大,得体的做法就是继续前行,就好像这种分离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一样。

    在20世纪,科学家极力将形而上学的内在性概念转化为更简单的“内在于脑”概念。他们拒绝承认非物质的灵魂,随后却走错了一步:随着更为贴切的具身性(embodiment)概念的兴起,脑和身体成了灵魂的物理替代品。大众与学者都接纳了这个观点,即要知道体验是什么,我们不得不向内审视自己。在什么内部呢?身体和脑,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新的灵魂。信息则是新的精神。这样一种(向内)探寻的方向至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没有什么可追随的内部的轴线,也没有什么进入内部的方向。宇宙就在我们面前,而不是在我们内部。更恰当的说法是,宇宙——或者它的一部分——就是我们之所是。没有什么隐藏在我们内部。宇宙是一切之所是。从存在论上来说,甚至也不存在一个向外的方向,因为世界与它自身是同一的。没有值得探究的内部世界。谈论“内部与外部”和谈论地面的“向上与向下”并没有什么不同。天空之上没有天堂,而地面向下亦没有地狱,正如没有世界外部和心智内部一样。向上、向下、外部和内部,都不是存在论上的方向,而是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概念残留。

    弥散心智理论表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人的意识是因果择选出来的人所体验到的客体之整体。人的意识是时空上的复合客体,这些客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身体使得它们发生。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定义的可取之处在于——不需要用到任何心智主义的概念。万物皆是物理的,并且人的意识是物理世界的一个子集。构成人的意识的特殊世界是由因果过程塑造的,而因果过程是经由人体发生的。因此,人的心智是物理的,但最重要的是,心智不在人体内部。它也不在人的脑内部。

    自然是由分散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要素组成的。每一要素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当然,空间和时间只不过是一种实用的方式,用来指示客体如何与其他所有客体因果关联。每当联合效果出现时,这些成分的任意组合都会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在任何时候,当前世界的存在论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它只能被未来的偶然结果所固定。这里“客体”一词既指单一客体也指整合客体。

    自然是这些客体——比如,此刻桌子上的红色苹果——的总体。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客体。人对客体的体验就是他体验到的客体。一个人是一个客体,一个与其身体不同的客体——两者在数字上不同但在存在论上是相似的。一个现在也是一个客体。发生的一切都是客体。我的体验也是客体。

    对于物理客体而言,体验不是额外的存在物。因为客体参与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客体(与体验)没有什么不同。苹果永远是苹果,不管它是否是人类心智的一部分。它没有任何额外的现象属性。心智不是由客体之外的东西构成的。一些客体被称为“心智”——或者“人”——是由它们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决定的。人是一组客体,它由更深一层的客体,即身体,汇集而成。一具尸体也是一个客体,只是它不能再像活着时那样把那组客体汇聚起来了,而身体可以。

    我们最后一次将标准观点——心智是相对于自然世界的额外存在物——与弥散心智理论做比较。标准观点描绘了一幅前景惨淡的画面:我们只不过是在拥挤的街道上行走的身体,这些身体都包裹着它们私人的内在心智世界。这样的身体在其头脑内部调制出有意识的体验,就像灰烬中的一个火花,或者像一盏内在之灯发出的强烈聚光。每具身体都走在缺乏光亮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不仅是盲的、黑暗的,也是哑的、聋的,因为所有的颜色、声音、光、外在于身体的感受都只不过是词语。尽管其中居住着被囚禁于身体内部的唯我论心智,但这样一个世界无异于一个僵尸世界。

    就此看来,在宇宙的最初时期,它的能量密度如此之大以致光无法传播。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膨胀,宇宙的能量密度降下来,于是第一道光出现。可是,这时宇宙还是无意识的,在第一个有意识的生命诞生之前,宇宙将长时间地继续处于现象的黑暗中。在这样一个暗淡的宇宙中,在第一批有情众生出现之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性质。然后,快速前进到今天,多多少少的有情动物和人类蜂拥而来,从南极到北极,遍布整个地球,其中每一个生物都怀有一盏特别的探照灯,它将每日体验到的颜色、声音、味道和气味带入存在。每个神经系统内数以亿计的神经元和突触协同努力,将这个系统点燃,它们将嗡嗡运转的持续的化学过程转化为人类体验这个奇迹。正如帕斯卡在他珍爱的《思想录》(Pensées)中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我们可能脆弱,但我们在自然界预订了一个中心的、特殊的地位。心智的火花在原本阴暗而无情的世界中点燃。我们在宇宙中是独特的!

    这看起来多么令人信服、令人安心和令人欢喜啊,不是吗?不幸的是,它也是个无可救药的错误。

    在这样一幅图景中,主体被认为在数字上与客体不同,并且在存在论上与客体分离。可是,在物理世界中,没有非物理性主体的立足之地。主体和客体不得不成为两个分离的具体的物理系统,每个都处在各自的时空位置。在它们之间,有相对微小的物质粒子和能量子(quanta of energy)在交换。由于这些交换,两者之一(即主体)以一种神秘的方式调制出了外部客体的复制品或表征。我使用“复制品”这个词,是因为,一旦你剥离了所有心智主义的术语,表征一定是物理存在物。关系的存在毫无可能,因为物理学中不存在关系。在物理世界中,我们既不能发现什么复制品也不能发现表征。只有物理存在物——客体——居于其中。因此,主体和客体只是两个具有各自物理特征和物理属性的对立且分离的物理系统。主体等同于身体。身体能以某种方式重新排列它们的内部结构,但仍然与它们的客体分离。若没有奇迹发生,为什么主体——它也是一个客体——要体验到客体?为什么一个客体要体验到另外一个客体?

    我们曾经接受的观点是一系列未经证实的假设——比如,显象与实在的分离,以及“意识在我们身体内部”这种观念——的衍生物。难道我们不能发展出一个完全物理主义的关于体验和世界的观点吗?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弥散心智理论就是这样一个理论。

    自然是由时空上弥散的、因果择选出来的客体构造而成的。每个客体都相对于另一个客体而存在或发生。在日常知觉中,我之所是就是分散在时空中的一团客体。我既不是神经活动,也不是我的身体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时间跨度从几百毫秒(红苹果例子中)到250万年(仙女座星系例子中)不等。空间距离在地球上从几毫米到几百千米不等,再者,如果我们盯着天文客体看,就会有数百万光年的距离。当我们做梦或者产生幻觉时,时间跨度就与我们的一生一样长。如果我梦见死于许多年前的亲属或者对其产生幻觉,那么这一插曲仍然是我当下的一部分,正如我感知到桌子上的红色苹果一样。时间间隔不能将我的体验与我体验到的客体分离,因为两者是同一的(图31)。时间间隔——不管它什么时候发生——使得客体和神经活动分离。

    人的体验不在其身体发生的时空中,而在客体发生的时空中。

    由于物理过程的速度有限,所以万物在物理上彼此分离,不仅仅在空间上分离,也在时间上分离。因此,“我们生活在与事件同时发生的世界中”这一错觉,是个无可救药的错误,因为身体和客体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然是分离的。没有任何关系能桥接这一鸿沟。如果我们——我们的体验——在身体之内,我们将无可挽救地与世界割裂。然而,我们——我们的体验(又叫作“我们的意识”)——是客体,而非身体。我们不是经由神秘莫测的关系通达客体的,而是已经直接超越了这一鸿沟。我们是“客体—身体”鸿沟另一边的那个客体。

    图31 人对客体的体验就是客体本身(E=O)。人不在其身体所在之处。人在体验到的客体所在之处。意识是物理的,而不是神经的。

    由于因果过程的速度限制,我们感知到的一切事物必然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所以,一切皆在人体的过去中。然而,我们体验到的是客体,而非身体,因为我们是客体,而不是身体。我们处在客体所发生的地点和时间。这一理论使得幼稚的同时性错觉破灭了,并且揭示了客体和心智(两者是同一的)在时空上的弥散本性。

    弥散心智理论勾勒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在动物和人类起源之前,世界不是黑暗的、无色彩的。世界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原始地球遗失了很多东西,例如,人类的史前器物。许多动物物种下落不明,有些灭绝了。环境中没有复杂的形式和客体。演化依照动物身体和因果结构择选出美丽的模式。不过,这个世界在现象学上并不是黑暗的。它一点也不黑暗。实际上,它充满了物理光线,这是唯一可能的光线。“现象体验”这个概念是骗人的东西。那时的世界可能比现在的样子简单,至少在某些方面如此,但它在其他方面与现在是相同的。客体是不同的,有可能更简单。自然选择和脑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新的物种、新的因果结构和新的客体。没有突然的间隔标志着第一批有情众生的发展:只有客体、动物和技能的持续且无缝衔接的增长与累积。从现象上黑暗的宇宙到现象上丰富多彩的宇宙,其间不存在任何间断。在我们出现之前存在客体,现在也只存在客体。

    到目前为止,两种相互冲突的世界观占据着西方思想舞台的中心位置。如果一个人是坚定的物理主义者,那么对他来说,心智就是脑/身体内部的一个过程,身体则需要扮演灵魂的角色。如果一个人在存在论上更加开明,那么他会认为心智就是一种缥缈的存在物,它正通过种种感觉窥视着物理世界。然而,这两种选择都不尽如人意。弥散心智理论提出了第三种观点。意识确实自始至终都是物理的,不过它不是身体内部的过程。意识是一个客体,一个庞大的、相对的、弥散的客体,由我们在一定时间内意识到的一切事物组成。弥散心智理论解释了两种看似矛盾的直觉——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参与了物理世界——是如何真正兼容的。

    我们来看艾米莉生活中平常的一天。她上午6点半醒来。在浴室洗漱的同时,她的目光游荡着。她心不在焉地近乎机械地完成了早晨的家务。最终完成后,她去了健身房。虽然处在一个多云的季节,但非常出乎意料的是,今天阳光格外灿烂。在去健身房的路上,她后悔没有戴太阳镜。因此,她问了自己几个问题。她一直随身带着眼镜吗?没有。她沿途丢失了它吗?很有可能。那么,它在哪儿?她试着回忆。突然,她记起了最后在哪儿看到过它。它在浴室的架子上。她对准备出门之前看到过太阳镜这一点有生动的回忆。现在,她几乎可以看见它就摆在架子上。她是在她的心智中看见它的还是在她的浴室架子上看见它的呢?

    传统的解释差不多是下面这种观点。在早上做家务期间,艾米莉在她脑中某处储存了相关信息,但并没有有意识地加工。后来,她的脑搜索了无意识储存的信息直至发现关于太阳镜的信息。然后,在某个心智仪表盘上,她得到的通知说,这些信息已经被发现;但为了让通知效果更明显,这些信息会以心智意象的形式投射到心智屏幕上。最后,她在心智内看到一个“她的太阳镜在浴室架子上”的意象——她看到的不是太阳镜,而是一个从她的记忆中拼凑出来的心智意象,加上一些额外的多媒体涂料。

    这种解释极其复杂,而且需要在心智存在物与物理存在物之间重复往返。我认为,这种解释无可救药地被一些晦涩不清的术语困扰着,不管这些术语在当代有教养的读者面前显得多么体面,也没有为艾米莉回忆太阳镜这种体验的本质提供任何真知灼见。

    另一方面,弥散心智理论则有不同的说法。当艾米莉走向健身房时,她在大时间跨度的事件中寻找(回忆)。她的脑结构(它可以使大部分临近事件发挥作用)发生了变化以便让更多的远程事件发挥其影响,直到过去那些事件中的一个发生,即艾米莉看到架子上的太阳镜那个事件。结果,艾米莉在她遗落太阳镜的架子上看见了太阳镜。她的太阳镜现在被因果地呈现在她眼前。由于她意识到她的身体已不在浴室,她称这种延时知觉为“记忆”,以区别于她的身体能抓住她感知到的东西这种事例。在这个解释中,艾米莉的意识是一组时空上分布的客体。她的身体是将这组客体统一起来的代理。因为艾米莉的身体一直在改变位置和内部结构,例如因为神经活动的变化,这组客体一直在变化。然而,艾米莉的心智弥散在她体验到的一切事物中。她拥有体验也即她等同于一组客体。于是,艾米莉弥散于她的时空生命期的多重体(manifold)中,而艾米莉的身体则在其所在的位置。身体赋予艾米莉的意识发生的机会,一次又一次。不过,那个身体不是艾米莉的意识。

    以上的例子表明,我们不需要诉诸心智存在物,例如,用“储存的信息”去解释我们如何执行认知任务。我们也不需要储存在艾米莉内部的描述“太阳镜位于浴室架子上”这一心智意象。架子和太阳镜足以引发艾米莉的行为。现在艾米莉的太阳镜仍然在她的身体里产生作用。当然,由于邻近事件的步步紧逼,艾米莉需要重新调整身体以使太阳镜产生作用。但是,我们称之为“心智过程”的东西只不过是脑中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过去的事件与当下产生因果关系。所有认知过程都是对这个世界因果结构的修改,这要归功于我们的脑和身体所例示的惊人的因果作用的狭窄通道。

    在标准观点中,我们诉诸一长串可疑的存在物和高深莫测的关系——比如,意向性、表征、信息、特性、内容、意义、意象、现象体验和意识——它们是存在论上无尽之谜的来源,而且它们与自然世界的兼容性是暧昧不清的,更不用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知道如何在物理世界中找到它们。在弥散心智理论中,两个自然法则——因果关系和同一性——足以击退一系列所谓的存在论上的二分,传统上,这些二分被视为实在构造中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二分”的列表很长:主体与客体、表征与被表征、现象与物理、显象与实在、心智与世界、过去与当下、虚构的与真实的、私人的与公共的、幻觉与知觉。在所有这些事例中,错误的假定都变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

    当我们向内审视自己的心智时,我们通达的始终是这个世界。甚至当我们回想遥远的过去时,我们回想的也是世界中的事件、事实、人和客体。我们从未碰到过一个纯粹心智的客体。我们的体验从不会停留于心智中,甚至更不可思议的是,不会停留于脑中。我们一直称为“内省”的东西,不如说是一种“外省(outspection)”。没有人曾经体验过思想,只体验过与思想相关的东西,即这个世界中的客体。我们越深入地审视自身内部,我们的体验就会抵达更广袤的世界。没有内部世界隐现于我们的脑中。当我们向内审视自身时,我们看见的不是一个内部的心智世界,而是宇宙本身。我们看见了宇宙,因为我们就是我们所看见的宇宙。

    * * *

    (1) 原注:Feyerabend, 1975, p. 4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学习之道第3选择:解决人生所有难题的关键思维掌控:开启不疲惫、不焦虑的人生大话设计模式远离迷茫,从学会赚钱开始微精通:轻松到不可能放弃的技能学习手册认知.情感.意志一年通往作家路:提高写作技巧的12堂课快书写,慢思考:好创意大爆发的28个技巧小强升职记凶宅笔记嫡女归漫长的告白最豪赘婿美女总裁的贴身高手与狼共枕高纬度战栗打工巫师生活录天才宝宝极品娘亲超级宠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