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学海无涯,那痛苦和烦恼也应该是无涯的。
自从关注“记忆”这个话题之后,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痛苦并非源自学习本身,而是日复一日的无效学习。
随着学习的深入,成绩不佳的学生会觉得学习令人痛苦。然而,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如果学习效率不高,那就需要耗费大量心力保持成绩,因此他们也会为学习烦恼。
因此学习的关键在于“效率”。
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而效率是决定我们能否轻松记住内容的关键因素。
作为记忆的重要元素——大脑能否被巧妙利用也很重要。
当今教育界的目光已经转到“思考能力”上来,这固然没错,我也不会否定。但是“思考能力”并非凭空而来。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思考能力”才有生长的土壤。
大脑的作用因此凸显。如果纯粹只是搜集信息,大脑只不过是记忆的载体。然而,正如本书介绍的那样,大脑具有将信息有机联系的能力。
假设大脑已经具备所需的知识,“思考能力”是否一定可以培养壮大?
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也许未来会有客观评判每个人思考能力的办法,但是当前人们的判断依据还是“学位”“学历”“资历 ”……
而且,这个依据短期内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毕竟,考试并非只看得分。它可以综合考验个人的能力,例如:为了及格而付出的“时间”持之以恒学习的“意志力”和“注意力”等。作为评判他人的尺度,考试今后必会长期存在。
相信读者朋友一定听说过“填鸭式教育”,大家对其颇有微词。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它不利于记忆所致。
然而,这个问题将来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改变。如此一来,“填鸭式教育”也许就不再是贬义词了。
这也是本书的目标所在——挖掘更简单、更快速、能记住更多的学习法。一旦掌握这个技巧,就相当于拿到通向目标的特快列车票。本书若能对读者达成目标有所帮助,我不胜欣喜。
此外,我写作过程中,本书编辑武井康一郎先生一直在赞扬和鼓励我。如今本书得以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最后,我父母想必从未料到自己的儿子会有著书立说的一天。谨将本书献给逝去的父亲以及对我写书多有支持和鼓励的母亲。
池田义博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