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重点灌注开头、中间、结尾
论辩文或演说中,重点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篇文章或一场演说,若是没有几处吃劲的地方,定然不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不是读了一段两段便丢掉,便是听了十句八句便跑开。所以要想人家读了越想读,听了越想听,自然要特别注意重点的地方,然要不外乎:(一)发端;(二)中权;(三)后劲。
发端没有劲,后面虽有好文章、好议论,不能等到人家读到或听到好处便没有味了;中权,就是文章或演说的中间如果没有劲,读者或听众便要中道而废;后劲,就是文章或演说的煞尾若是没有劲,人家就是勉强读了或听了,也不过等诸过眼浮云,或如东风之吹马耳,哪里还能留着深的印象在他们脑筋里面?所以发端、中权、后劲,都要有重点。如:
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
——《左传》
这一段言语,始而曰“不和”,以晋国之败,而敢出此言,实在骇人听闻;继而曰“必报仇”,曰“必报德”,这样的决心,又属令人佩服;终则曰“以此不和”戛然而止,斩钉截铁,凛然难犯,何等有劲!至于前节所说的复说一法,也可以应用来做重点。
* * *
[1] 此处特指前文所引胡适翻译的短篇小说《柏林之围》。本书所引都德《柏林之围》、吉卜林《百愁门》、莫泊桑《梅吕哀》、契诃夫《一件美术品》、斯特林堡《爱情与面包》,皆出自胡适所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2] 觉书:外交文书的一种,也称备忘录。
[3] 苛叠达:又译作“苦迭打”,法文Coup d’etat的音译,即“政变”之意。
[4] 同“它”。——原注
[5] 本篇以下各段均仿此。——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