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垄断企业的股票是划算交易吗?
不少人以为,买股票,选高利润公司好过利润水平一般的公司。然而,从高效市场假设,我们可以推论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让我们假设有两家企业,各方面都一样,只不过其中一家是垄断企业,所得利润是另一家的两倍。若两家公司股价相同,人人都会选择垄断的那家。但正因为这个原因,两家公司的股价不可能相同。垄断企业的额外利润,会使得它的股价比另一家公司高两倍。因此,从购买者的角度来看,两家公司的收益率是完全一样的。垄断企业诚然利润丰厚两倍,可要买它的股票,也得多掏一倍的钱。
上面这个例子有助于我们解释本章开头提到的怪现象——管理最佳的公司,股票表现并不比股市的整体水平高多少,甚至还要稍微差一些。我们现在应该明白,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最佳的公司不如其他企业赚钱(尽管也有这个可能)。若这些公司因为管理最佳,利润更高,而投资者又都知道这一点,那么,它们的股价一开始就会很高。故此,我们没有理由指望它们比其他公司的股价涨得快。
怪异的投资信息
每当有人要我就股票市场给些专家意见,我就感到好笑,可这事儿又常常发生。比方说吧,聚会的时候,人们一听说我是个经济学家,就忙不迭地问我该买哪支股票。我告诉他们,要是我知道答案,我哪儿还用得着赚钱谋生呀。
不知道我是经济学家的投资顾问,往往通过各种邮件组得知我的名字,并要助理给我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听取他们的投资建议。对此我是一概拒绝,可这绝不是因为我早就知道哪支股票会上涨。
出于高效市场假设,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按投资建议行事大抵毫无意义,除非有其他投资者不知道的内幕消息。举例来说,就好比你哥哥就是基因科技公司研究出癌症神药的研究员。你跟他同住一个屋檐下,你早就知道他正在着手攻克癌症,从他轻快的步伐里,你判断出他好事已成。由于你早在其他人之前就掌握了这个消息,你购买基因科技公司的股票保准能赚大钱。请注意,即便是这个例子,也并不违背“丰厚的收益需要天赋、苦干和运气”之规律。这里,你能早早得知消息,抢在别人之前下手,完全是因为你运气好。
但一般而言,赚钱的消息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已经晚了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这么过时的消息实在没什么残存的经济价值。然而,看似老练的投资者,却频频依此行事。
这类行为中最不靠谱的例子当属投资内刊。大多数投资顾问公司都聘用经济师跟踪产业发展形势。这些分析师的发现,会定期整理成投资内刊,邮寄给订户。一般而言,这类内刊的出刊日期不定,很多时候一个月也轮不上发一回,订阅费每年还要好几百美元。叫经济学家搞不懂的是:居然有人觉得这些内刊的消息有价值。
为解释这个问题,假设有个分析师于6月1日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会计程序失误,低估了某家公司的利润。由于投资者先前的信息有误(以为公司赚钱不够多),所以股票价格偏低。分析师跟同事及上级讨论了这一发现,后者又做了更深入的调查,确认了这一结论。6月15日,分析师在公司内刊上写了一篇文章,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内刊6月22日排版,7月6日又退回作者校对。勘误后,印刷厂于7月20日送回了成品。之后员工们着手准备投递工作,等内刊终于寄到订户手里,已经是8月初。
从最初揭露信息到订户收到信息,隔了将近两个月。在这期间,无数的人都有了照做的机会。比方说,投资顾问公司的所有员工,有将近60天的时间可购买该支被低估的股票。凭借大型经纪行掌握的充分资源,只需60分钟就足够靠这一发现获利了。当然,不少内刊每个月要出几份。可即便内刊每天发放,问题还是一样。就算是在即时通报消息的因特网上,我们也不大可能头一个看到更新;毕竟,总有人是负责撰写网页的吧。
为什么有人觉得自己能依据内刊的信息赚钱呢?又为什么有人舍得每年拿出几百美元订阅这样的信息呢?或许,不少投资者购买内刊,不是为了看投资建议,而是为了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在资本市场买卖资产,牵涉到人之间的交往。在投资行业的社交与事务聚会上,人们很自然地发现,表现出消息灵光的样子大有好处,内刊有助于他们实现这一目标。至于人们怎么可能遵照此类投资建议赚钱,倒是很难看出来。
对投资者的合理建议
上述讨论或许让人觉得,投资顾问没有存在的必要。并非如此。专业的投资建议很有必要,只是跟不少投资者想象中的有差异。高效市场假设指出,投资顾问没办法告诉你怎样挑选一只优于市场总体表现的股票,但他们能告诉你怎样挑选最适合自己投资目标的股票。具体而言,他们可以帮助你明智地判断出,怎样对风险与预期收益进行组合,才最符合你的投资目标。如果你是个想为退休生活做储蓄的年轻人,不妨选择一些高于平均收益率的风险性股票组合。它们的短期绩效可能不怎么样,但要是你希望在长期内获得最高收益,这种组合最适合你。
反过来说,要是你已经快要到退休的年龄,称职的投资顾问大概会建议你选一些预期收益较低的稳妥股票,因为你看重的并不是获得长远增值,而是确保自己的积蓄不会大幅贬值。
走上社会以后,你或许会接到投资顾问的电话,说他们能帮助你战胜市场。务必礼貌地拒绝这类服务,另找一个头脑现实、知道什么叫“力所能及”的投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