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本教材是根据我撰写的《中央银行的逻辑》一书改写而来的。2015年《中央银行的逻辑》出版之后,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好评和肯定,出版社也多次加印。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按照《中央银行学》课程在普通高校的课时数,经过与出版社的协商,我决定做两方面的修改:一是将书名改为《中央银行学》,二是压缩了篇幅,将少数难度较大的内容和延伸知识点予以删除,以便于本科教学使用。
本人一直从事金融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让学生深刻掌握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原理一直是我多年的愿望。本科生如何才能够对认识中央银行制度感兴趣?为提高趣味性,我从历史上的金融故事入手,揭示其背后的金融原理。本书介绍了汉文帝时期放铸政策下的邓通钱,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绿野仙踪》与美国金本位制度建立的曲折过程。除此之外,本书的体系与其他《中央银行学》教材的体系不甚相同。众所周知,发行钞票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如果我们追本溯源,就会发现,中央银行发钞的功能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很晚的时候才出现的,无论中外均是如此。在中央银行诞生之前,是哪个机构发行钞票呢?顺着这一思路出发,本书的切入点就是从钞票发行的历史流变来揭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我以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将中央银行视为“发行的银行”,其发行的现钞称为“纸币”,如此称呼当然是从币材的角度,也就是现钞的物理特征来认识现钞,并没有从现钞的经济属性来分析现钞。当今世界已有不少国家采用塑料货币,现钞的材质发生了变化,我们是否应该采用一个新的术语来表述这个新现象呢?在我看来,不论纸币还是塑料币,其经济属性均没有发生变化,这促使我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思考现钞的材质问题、发行机构问题。可以说,这是本书与其他教材在分析现钞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同理,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其发展也存在不断演变的过程。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这些功能?我以为,中央银行的功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因此,从逻辑思路上,我采取了从资产负债表入手的方法,通过介绍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阐述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记住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也就基本掌握了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和职能。为了更清晰地让学生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流程,我采用相关会计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变化的形式来予以说明,更便于学生掌握。
在这基础上,本书围绕“货币”这个术语,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展开论述。从定性方面来看,如何认识货币的属性?这个话题在各高校《金融学》的课程中都有介绍,或者是介绍马克思《资本论》中货币的定义,或者是介绍西方主流教材中对货币职能的界定。本书则从货币的资产负债属性来阐述。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清最近非常火爆的虚拟货币——比特币的性质,对某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如比特币取代一国的主权货币等问题,读者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与货币相关的术语包括流动性、基础货币、银根、准备金、社会融资规模等,这些术语的差异在哪里?本书一一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本书对货币的量与价进行了分析。如何统计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过程就是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合并过程。本书通过介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并表过程,使得学生基本掌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问题和货币层次问题。从价格的角度来看,货币都有哪些价格呢?一般来说,货币有三个价格,通胀率、利率与汇率。抽象地讲,这三个价格又两两构成一个定理,分别是实际利率效应、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从理论上来看,当经济达到均衡时,就应该实现这三大平价。从现实来看,货币的这三个价格——通胀率、利率与汇率,都有许多不同的指标。本书进行了粗略的介绍,使本科生能够对这些指标有初步的认识。本教材还对金融领域出现的若干术语进行了讨论,比如流动性的问题、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问题等。在我看来,对这些概念理解不准确,与现代金融业从西方发展起来有很大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理解上的差异以及金融业务的迅速发展,包括国人基于汉语的顾名思义,部分术语在使用过程中以讹传讹。对这些术语进行追本溯源,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是金融学科取得进步的基础。
本书是我多年教学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同事和学生给我提了很多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本书才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业界专家和高校同仁不吝赐教。
汪洋
201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