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第三章 德雷福斯事件(19)

乐读窝 > 历史军事 >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第三章 德雷福斯事件(19)

书籍名:《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作者:威廉·夏伊勒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① 后来有证据表明,像许多军官一样,德雷福斯的确曾与另外一些女人有过风流韵事,尽管他在受审时对此矢口否认。

    ① 这位“十分可靠的上流人士”很可能是前西班牙大使馆武官巴尔·卡洛斯侯爵,一个在社交界名声不佳的人物。他曾警告二局的一名特工说:“在你们的羊圈里有几只狼。”没有证据表明他曾经提到过德雷福斯的名字,但是,亨利少校此时坚信,这名犹太人上尉就是罪犯,而且为了使之受到严惩,亨利少校什么卑鄙勾当都干得出来。

    ① 第二天,《 自由论坛报 》评论道:“这不是一个个人因为一起个人犯罪而在这里被褫革军职。整个民族的耻辱赤裸裸地暴露在这里。”

    ① 阿道夫·希特勒曾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国家。个人终归难免一死。超越个人生命的是国家。”3

    ① 组织这次募捐活动的反犹日报《 自由论坛报 》删掉了“反对”这个词,结果这句话在发表时就成了“为了秩序、正义和真理”。莱奥托提出抗议并且威胁要采取法律行动,除非这个错误得到纠正。他写信给这家报纸:“你们使我说我是为了正义和真理,而我却是反对正义和真理的。”( 有这样一种说法,莱奥托是一名“坚定的”德雷福斯阵营成员,他是想用这句话来讽刺反德雷福斯阵营。--译者 )在捐款者名单上的其他人当中,有后来成为着名诗人、散文家和法兰西学院院士的保罗·瓦莱里,他说他的捐款行为“并非没有经过深思熟虑”。4 一位名叫魏刚的年轻的陆军上尉为亨利上校的纪念碑捐献了十法郎。他的政治立场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5

    ① 对左拉的判决由于技术原因而被撤销并且安排了重审。在左拉拒绝出庭之后,一八九八年七月十八日,凡尔赛法院再次判决左拉有罪。左拉在被捕入狱之前经其律师劝说逃往伦敦。显然,他或他的律师失去了信心,认为在法国当时的环境下任何人都不会受到公正的对待。

    ① 就像许多诚实的美国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麦卡锡时代被吓坏了一样。

    ① 原书如此。应为十一年半。--译者

    ② 荣誉勋位团为拿破仑·波拿巴于一八○二年在法国设立的一种荣誉勋位,授予以其卓越的行为对法国的声誉作出杰出贡献的平民、军人和神职人员。--译者

    ① 在法国,并不是所有反德雷福斯分子都相信施瓦茨科彭文件所披露的事情。一九六四年,法国出版了亨丽埃特·达尔代纳夫人所写的一本书。8 她是前陆军部长卡韦尼亚克的女儿。人们应该记得,这位陆军部长不顾他所得到的亨利上校关于伪造证据的供述,坚信德雷福斯有罪。他的女儿仍然相信德雷福斯有罪,而且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绝对态度。也许确如历史学家所说,没有经历过德雷福斯事件的人们完全无法想象曾经出现在法国的那种狂热而丑恶的偏激情绪。不过,阅读达尔代纳夫人的着作有助于进行这样的想象。在事件过去半个多世纪之后,她像当年所有歇斯底里般狂暴的反德雷福斯分子一样声嘶力竭和情绪冲动,并像他们一样对证据以及伪造证据的行为视而不见。在她看来,德雷福斯毫无疑问犯有叛国罪,皮卡尔上校是一个卑鄙的叛徒,而被摆在法国最高法院面前的所有证据所确认的诬陷这位清白无辜的犹太人上尉的那些声名狼藉的人中的大多数,则是狂热地献身于真理的道德高尚的爱国英雄。

    ① 这些都是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日期和事件,无法把它们全部载入一部像本书这种类型的着作中。六月的日子指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推翻奥尔良王朝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的路易·卡芬雅克将军对巴黎工人的野蛮镇压。十二月二日是一八五一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共和国的日子。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是十九世纪发生在巴黎的所有事件中最为血腥的一次,它对法国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第三共和国消亡,比其他任何事件都更加疏离了工人阶级。在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之后不久由巴黎工人和其他共和派人士发动的这次起义被梯也尔和法国政府的正规军队用骇人听闻的残酷手段镇压了。在激烈的战斗中,巴黎有大约两万人被杀害--比大革命期间的恐怖统治时期死的人还要多--并且有包括二十名妇女在内的四千名公社社员后来被判处死刑,尽管没有全部执行。数千人被流放。

    这一段时间还为一九四○年的灾难播下了种子。一八七○年普法战争中那些保守政客和将军们的失败主义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间同类人物的失败主义具有某些极为相似之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第一丫鬟癫狂的列国 第一卷奠基者丁丁与我:埃尔热访谈录东方红: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东周列国那锅粥2道器之辨德川家康1邓小平生平全纪录半夏夕年银河系漫游指南亲爱的苏格拉底亲爱的阿基米德亲爱的弗洛伊德遍地狼烟冷月葬花魂论皇后的养成重生之女配逆袭重生之符气冲天重生之公主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