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奴才大翻身
清代鉴明朝之亡实亡于宦官,在宦官方面严加控制,数量上也尽量减少。清代宫内的宦官只有数百人,宫内和宫外苑囿服役的宦官总共也不过二千余人,到康熙时期内外的宦官仅仅七百人。
乾隆皇帝废除了明孝宗以来所定的自宫者处以大辟的刑律,认为穷民阉割其子是迫不得已,是为生计所逼。在乾隆看来,自宫的幼童是由父亲做主而实施手术的,父亲阉割儿子,何定儿子不孝之罪?自此以后,朝廷不再视自宫为犯罪,自宫之门由是洞开。
但是,清代宫廷所需宦官有限,大量的自宫者不可能被宫廷录用,于是,只有扩展蓄养宦者的场所,允许宫廷以外的达官贵族收用宦者。王公贵族使用宦者是一直就有,朝官中一品以上的大臣也一直使用宦者,这时,也允许中上层官员蓄养宦者,而满洲官员尤多。显然这是满人蓄奴习俗的延续。康熙时期,大臣上书要求重责王公以外收买宦者的官员,康熙皇帝却说:三品以上的官员,本不宜禁止,但私自阉割的人太多,未免于民有害,着依部议。
清代所有自宫者都要先在礼部申请登记,接受全面查验。当时有这样的规定:自宫者凡在礼部登记以后,再由内务府会计司、掌仪司首领从掌仪司中派出年老的太监,对他们逐一检验,通过后交与宫殿监首领。宫殿监首领带他们觐见皇帝,由皇帝从中挑选,可意者即留在皇帝身边,其余分配到各宫。
太监合影清代宦官入宫以后,一般要先认师父。师父就是义父,这种规矩起自唐代。入宫当了宦官便开始了另外一种全新的人生,不仅生辰八字变了,连姓名也要改从师父,即自己的义父。如明代的大宦官刘瑾,本姓谈,因从义父刘氏,改姓刘。明代宦官入宫有所谓投大趟为主之说,即拜倒在大宦官名下。如曹吉祥入宫后,就投在王振名下。宦官与师父的关系是主奴关系。师父在宫廷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徒弟即义子面前是主子。所以,一般宦官入宫以后都要做奴才的奴才,如果没有出头之日,便终身只是奴才的奴才。(参见:明代宦官·宦官的个性)
清代末期最有名的宦官是安德海和李莲英。安德海在前面已谈到过,他熟知诗书,通晓宫中典故,心灵手巧,极得西太后的喜爱。但安德海恃宠而骄,无视宫禁大法:宫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山东督抚丁保桢逮着安德海到山东采办御货,招摇不法,一举将他擒杀。但安德海只是骄横自大而已,所籍没的财物,远远在刘瑾之下:只有骏马三十匹、黄金一千五百两、元宝十七颗、大珠五颗、真珠鼻烟壶一把、翡翠朝珠一挂、碧霞朝珠一颗、碧露犀数十块。
安德海覆没以后,李莲英发迹。李莲英是河间人,父母早亡,以私贩皮硝度日,旋被捕入狱,出狱后以补鞋为业。后来,同乡太监沈兰玉可怜他,将他引见入宫,成为一名宦官。李莲英像安德海一样心灵手巧,以善于梳妆而极得西太后的宠爱。但李莲英比安德海更乖巧,从不恃宠而骄,所以安德海不得善终而李莲英则一生平安。
当时,西太后最宠爱的宦官除李莲英之外,还有硬刘、小德张,他俩和皮李合称西太后三宠,以李莲英最得宠。硬刘也是通贯史书,机敏过人,尤其是广于见闻,颇识大体。西太后极喜欢和硬刘说体己话,每次都说得心情畅快。硬刘知道西太后离不了他,在心腹近侍中他以老大自居,常常当面训斥李莲英。李莲英是刚得宠的小太监,只能忍气吞声。可惜,硬刘死得太早,李莲英没有了硬刘的训斥,却成了郁郁寡欢的西太后的出气筒。李莲英为此阴郁地说,硬刘在时屡受其气,死后还脱不了干系!所以宫中盛传这样一句话:死硬刘气杀活皮李。
李莲英八面玲珑,一生除了这些小小的委屈却是发达、平安。他极盛时是宫中的大总管。赏赐二品顶戴,掌管后宫。除西太后以外,皇帝、皇后和其他后宫人等无人敢惹他。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自然很恨他。但光绪临终前是他让隆裕前去探视,以为永诀。西太后死后,他只被贬降为宫中小花园总管。他死后,隆裕还赏银二千两赐祭。有关安德海、李莲英的论著很多,这里只谈些鲜为人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