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警惕“时代病”
最近两年翻译的几本书,基本上都跟当今高速发展的后网络时代的身心健康问题有关。《雄性衰落》(Man (Dis) connected)讨论了网络“原住民”的千禧一代,特别是男性成员面临的全新健康风险——在虚拟世界里乐不思蜀,不愿意面对更具挑战性和更“枯燥”的线下世界;《驾驭情绪的力量》(End Emotional Eating)针对的是一个更多影响年轻女性的健康问题——在时尚的压力下对自己的身体乃至生活越来越不接纳,从而导致情绪性饮食和相关的心理问题;而这本《赢回专注力》谈的则是另外一个新问题:越来越普遍的注意力缺失。这些问题都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也就是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这世界变化得太快了,我们的文化、认知,乃至身体,都没有足够的机会适应。我们的健康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了解、警惕和行动。借着这个机会,我也跟大家谈谈心理健康中一些问题的独特性。
“讳疾忌医”还是“过度医疗”,多动症到底是不是病?
关于多动症到底是不是“病”以及需不需要用药,全世界的心理健康专家一直分成两派。一个极端是,有医生认为多动症根本就不是病,是医药界为了卖出更多药物而人为捏造的名称。给活跃的儿童无端用药,实际上损害了他们的健康。这种观点曾经被TED名人肯·罗宾逊(Ken Robinson)(11)爵士在《改变教育范式》一书中所表达:在美国,被诊断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服用药物的儿童比例,自西向东逐渐增高,有很明显的人为痕迹。罗宾逊爵士认为美国东部比例增高是医疗和制药企业跟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结果,而多动症实际上是无中生有的。与之对立,另一个极端则是,有医生认为多动症是一种非常真实的疾病,而且用药的效果立竿见影。很多患者原本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大放异彩,却因为多动症没有被及时诊断用药而在痛苦挣扎中碌碌无为。本书的作者哈洛韦尔医生就属于这个阵营。还有一些专业人士则莫衷一是,在二者之间摇摆不定。虽然这么说可能让很多希望得到准确信息的读者感到迷惑或者气愤,但是事实如此,我有责任让大家知道,这就是当前的现状。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个人认为,“仔细观察、小心试错、保持质疑”可能是最保险的方法。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或者儿童青少年有此类的问题,求助于专业机构进行诊断评估确实是风险最小的方式。但是面对诊断结果的时候,你需要抱持一种审慎的质疑心态:一方面要理解医生有不同的专业流派和看法,在这个问题上尚未取得一致结论;另一方面如果诊断的结果是需要用药,就要非常仔细地观察用药的结果或者不良反应。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话,那自然是皆大欢喜,说明这个解决办法效果良好。如果用药之后改善并不明显,甚至不良反应较大,得不偿失,那就要考虑其他方式了,比如行为矫正训练或者心理咨询。对于复杂的问题,大家只能自己迭代试错,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保持审慎而开放的心态可能更好。而对于复杂的健康问题,求助于专家但不盲从也应该是最好的态度。
更严重的问题:数字分心症
如果说儿童青少年的多动症问题目前还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需要大家保持开放心态的话,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而且夸张一点说,我们大家无一幸免,那就是“数字分心症”:移动电子设备将我们的时间严重地碎片化,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并且重新形塑了我们的大脑。近20年脑神经研究的飞速发展已经让我们达成共识:人的大脑终身保持可塑性。也就是说,我们使用大脑的习惯会改变它的“硬件”——脑神经结构。如果我们做事情永远三心二意,也就是所谓的多任务处理,大脑就会把自己调整成为最擅长“漫不经心四处搜索”的机器,我们专心致志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会逐渐丧失,就像长期不运动会使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下降一样——用进废退。苹果公司对其手机的美国用户做过统计,平均每个用户每天会解锁自己的手机88次。因而,从社会整体而言,我们自己主动养成的数字化、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恐怕是比多动症严重得多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掌握的科学还不能明确地说明这种“分心”“杂念”“漫不经心”,乃至多动症背后的机理或者症状的细节,但是我们每个人的专注力都在日渐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其实有很多可以立刻进行尝试的资源。这里我推荐几个供大家参考和尝试:
1.正念相关的资源。正念(Mindfulness)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如日中天,“正念三杰”——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和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都著书立说并且有各种工作坊。正念之于大脑和心理的作用,就犹如慢跑之于心肺和身体的作用,坚持下去,会受益终身。
2.专念相关的资源。专念的英文也是mindfulness,是哈佛大学教授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提出来的。她提出“专念”的目的是让人“在不需要内观冥想的前提下练习专注”的方法。她的《专念》(Mindfulness)、《专念创造力》(On Becoming An Artist)和《专念学习力》(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都是可续性很强的作品。
3.专注力相关的资源。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之外,也有不少专家聚焦于专注力的训练,如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和让-菲利普·拉夏(Jean-Philippe Lachaux)。
网络世界让人眼花缭乱、现代生活让人疲于奔命,为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关系质量和体验到过程带来的享受,我们需要主动练习和维护自己专心致志的能力。专注带来投入,投入让人充实,充实带来丰盈的人生:一曝十寒还是专心致志,我们可以主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