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场合效应”提升沟通效果
在与他人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所在场合的影响,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增强沟通效果。
春节快到了,朋友朱朱打电话向我诉苦。我细细一听,发现朱朱所述真是一件颇为发人深思的事情。
朱朱单位的一个编辑因为家是外地的,想提前回家过年,于是找朱朱请假。朱朱考虑到她难得回家一趟,平时工作也很辛苦,尽管手边的工作比较多,还是同意了她的请假要求,但前提是由她自己想办法协调,不能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当然了,这个编辑明白了朱朱的言外之意,随后就找同事商量去了。
第二天,这个编辑找到朱朱,说自己找了同组的编辑,结果对方不同意。朱朱感到特别惊讶,因为在她看来,这两位编辑一起负责项目很久了,关系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过节前这几天多辛苦辛苦,按理说是可以通融一下的。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关键时刻搭把手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朱朱半开玩笑地说:“不同意?这说明你们的关系不到位呀。”结果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另一个编辑就找到朱朱办公室,指责朱朱。原来请假的编辑把朱朱的话告诉了这个编辑,说对方之所以不帮助她,是由于两人关系不好。朱朱感到无奈,也感到委屈。
我听了朱朱的话,觉得真是既好气又好笑。按说她也算是一位职场精英了,怎么会因为这样的事情惹自己生气呢?不过细想一下,这件事情还真不是人家编辑的错,问题出在朱朱的身上。正是由于她在说话时没经过思考,不看说话的对象,结果人家没听懂她的意思,没能正确领会她的意图。俗话说得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遇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人际沟通中,与人说话切不可不经过大脑思考脱口而出。
在很多时候,倘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不经过大脑思考,让一些话脱口而出,轻则令人生厌,重则得罪人,影响与他人的关系。长期下去就会影响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自己的为人处事。在人际交往中,要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说话时就应该注意场合。
何为场合?在这里,所谓场合,就是指谈话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具体场景。具体场景又涉及谈话的时间、空间及周围环境。它们虽然无言,却参与并影响着人们的言语交际。
心理学研究证明,外部环境对说话的影响取决于其对交际者心态及情绪的折射。场合不同,氛围不同,人的心情也不同,人对一些问题的心理感受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说效果会不同:在某些场合是合理的,有见解的,在某些场合则会被视为不得体的、令人生厌的。
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请了几位朋友来家中做客。结果约定的时间过了很久了,有一个朋友还没到,于是主人着急地自言自语道:“为什么该来的客人还不来呀?”巧的是这话被其中的一位朋友听到了,他想:原来自己是不该来的呀!于是他悄悄地走了。主人看到又少了一位客人,于是更加着急,脱口而出:“怎么这不该走的又走了呢?”其余的朋友听了,心想:如果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么是不是我们这几个人是应该走的呢?结果余下的人也纷纷告辞。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和语言会影响人的心理。在人际沟通中,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的结果,无不与谈话的场合有直接联系。如果说话不注意场合,那么就会被他人听在耳中,进而令对方心里不舒服,得罪人。因此在人际沟通中一定要注意场合的影响,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增强沟通效果。
其实那些所谓人缘好的人,通常都会根据场合说话,利用场合效应增强沟通的效果。不妨观察一下这些人,他们就算是身处陌生的环境,也能一开口就将周围人的情绪调动起来,进而赢得他人的喜欢。实际上,他们就是利用心理学上的亲和效应打造了自己的好人缘。
所谓亲和效应是指,为了达到顺畅沟通的效果,在沟通者的身上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使之产生“自己人”的感觉,进而更易接近对方。这种相互接近一般会令交往双方萌生亲切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用不同的方式说不同的话,如此方能收获理想的沟通效果。倘若一个人不看场合说话,就极易伤人伤己。
须知,由于受特定人际关系和不同场合心理活动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了。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说什么、怎么说,要顾及说话的场合、环境。倘若一个人说话过于随便,不顾及场合,过于心直口快,那么不但自己会难堪,甚至还会伤害到他人。俗语“一句话把人说笑,一句话把人说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做到“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呢?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场合意识。有场合意识,才会懂得在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做出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比如去他人家里做客,就要对主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称赞主人准备的菜肴精美、丰盛、可口,并根据实际情况称赞主人的室内布置别出心裁、孩子乖巧聪明。
其次要注意遵循不同场合说话的原则。从人际沟通心理角度来说,说话的场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自己人场合和外边人场合。于自己人而言,说话时可以无所顾忌,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但如果是外边人的场合,则要话到舌边留半句,做到有礼有节。
二是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在前者,说话要严肃认真,事前一定要有所准备,不能过于随意。在后者,则可随便一些,如聊家常,这样便于情感交流。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在与他人沟通时,或味同嚼蜡,或俗不可耐,或说话文绉绉,原因就在于没能遵循在这两种场合说话的原则。
三是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在庄重的场合,说话要保持重视对方的态度;而在随便的场合,说话则要体现关系中的轻松,以便减轻对方的负担。切忌将两种场合的说话方式颠倒,否则会影响对方的心情,给对方造成心理负担。
总之,要想在人际沟通中打动人心,就要注意做一个能根据所在场合选择合适方式说话的人,懂得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这就需要将他人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最终用言语打动对方,让对方在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你,愿意与你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