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种类与特点——汉剧(湖北)(2)
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汉剧有了新突破,举办了幼女学社,培养出一批优秀女演员。此时的汉剧广泛与其他剧种交流学习,使自身艺术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鄂东南道委在阳新龙港成立“过龙港汉剧团”和“燕厦汉剧团”,后来合并为“鄂东南新戏团”,演唱汉剧,曾为宣传革命、教育群众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建国后,汉剧在湖北蓬勃发展起来,全省所建立的专业汉剧剧团有二十多个。
【音乐与唱腔】汉剧唱腔属皮黄腔系,唱腔以板腔体的二黄、西皮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如:七句半(又名罗罗腔)、耍孩儿、银纽丝、凤阳歌、鸳鸯鸟、过关调等数十余种。
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如:襄阳调,唱腔近似小调,可与西皮连接演唱。黄反腔拉二黄弦唱西皮腔,俗称黄反。
它的板式包括:导板、三眼、摇板、散板、二流等。
伴奏分为文、武场。文场伴奏乐器以胡琴、月琴、三弦为“三大件”,另有笛子、扬琴、二胡、唢呐、琵琶等为辅;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钹、板、鼓、锣、小锣及马锣等。
伴奏曲牌丰富,共有四百多首。传统的器乐曲牌包括唢呐曲牌、笛子曲牌、丝弦曲牌三种,根据曲调性能和使用范围,又分为礼乐、舞乐、喜乐、神乐、哀乐、宴乐和军乐七种。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文场伴奏讲究音色秀丽,托腔丰满贴切。武场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串打”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常用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有很好的效果。
【舞台与表演】汉剧的表演艺术包括“唱”、“做”、“念”、“打”,可谓丰富多彩。
【角色与行头】汉剧的角色行当有:一末(老生)、二净(大花脸)、三生(大红脸)、四旦(正旦、青衣旦)、五丑(各类丑角)、六外(二红脸)、七小(文、武小生)、八贴(武旦、花旦)、九甫(老旦)、十杂(二花脸),共十大行当。
其中,一末为老年生角,多扮演年老的帝王、宰相、学士、高官、贤士、义仆等正面人物;二净多扮演直臣名将;三生扮中年生角,戏路较宽;四旦多扮中年妇女、大家闺秀、皇后王妃和贞女烈妇等;五丑能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七小包括文、武小生;八贴为花旦和武旦,多扮年轻少女及风骚泼辣的少妇;九甫为老旦,扮老年妇女;十杂为做工花脸,
汉剧的脸谱早先以红、白、黑三色为主,后添加了蓝、绿、青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