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餐饮哲学——科学规律的餐饮
1、不可忽略的饭前总动员
A、饭前喝汤
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饭前,先喝几口汤(或进一点水),犹如给这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粘膜。同样,饭间进点汤水,有助于食物的稀释和搅拌,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二者均未做到,则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进而大量饮水,冲淡了胃液,反倒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饭前喝汤这一好习惯的养成不但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的发生,同时消化道也最容易保持健康状态。
进汤量:中晚餐以半碗为宜;早餐适当多些(补充夜间损失的部分)。进汤时间:饭前20分钟左右;饭间也可少量缓慢进汤
B、饭前水果
营养学家建议,从水果本身的成分和身体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议成年人最好在每顿饭前吃水果(柿子、番茄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
水果在人体内经吸收后所含的有机酸被分解,留下矿物质而成碱性.可帮助维持持人体酸碱平衡,不会伤胃。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时期,部分妇女属于中医讲的"脾胃虚寒"体质,不宜或不适应饭前吃水果。这部分人群可两顿饭之间加食一次水果,万不可在饭后立即吃水果。
C、饭前锻炼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其实饭前做些适度的运动,是可以调整食欲的,更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当然,如果您的时间较紧张,又是公车一族,这里有一套比较适合您的锻炼方法:早一站或两站下车,然后以快走的方式走回家。我们要的只是结果,过程可随意选择。
希望用餐的朋友们能够实践以上的健康理念,保障身心的舒畅。
运动前1.5-2小时少量摄入一些碳水化合物,以保证运动中有充沛的体力。
D.饭前午睡
传统的午睡是在餐后,睡后往往又有头昏脑胀,四肢乏力之感。究其原因是进食后,血流涌向胃肠道,以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减少。大脑和肢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给,乳酸等代谢物也无法及时排除。
新的午睡方法是放在饭前,即下班回家先吃点水果或牛奶,午睡半小时到一小时,然后进午餐。实践证明,这样做能更有效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英国利物浦大学牙科专家麦克·埃德教授曾经提出,龋齿主要是牙垢与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形成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的结果。进餐后,牙垢已与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已告形成,再刷牙为时已晚。此外,饭后牙齿表面酸性物质形成速度非常快,只有在饭前将牙垢去除才能大大减少酸性物质的形成,从而保持牙齿健康。
另外一点,进餐后,特别是进食酸性食物后,酸性可使牙齿表面的珐琅质松动,此时刷牙极容易将这层保护层刷掉,对牙齿健康极为不利。故饭后不宜刷牙,只宜漱口。
2.早餐是金,中餐是银,晚饭是铜
秦汉以前,一日两餐,并非三餐,人们解释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意思是说,人们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过两餐,便意味着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那么,"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演变追溯到何时呢?《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当刘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了。所以,使刘邦率领的大军,气势倍增,攻取了天险"关"。
此即一日三餐得来,至今我国不论南北,人们早已习惯了一日三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