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知识创造管理: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管理新模式-术语表

乐读窝 > 心理哲学 > 知识创造管理: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管理新模式

术语表

书籍名:《知识创造管理: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管理新模式》    作者:野中郁次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以下是与本书中使用的非经营类的哲学和社会领域相关的术语。本书在使用这些术语时,得到了日本最大的知识搜索网站“JK知识搜索网站日本知识”的帮助,这一网站集合了百科全书、词典、新闻和学术网站的URL集等。作为初学者的指南,本文基本照搬了网站的原文进行介绍(但是,由于篇幅限制,仅引用了其中必要的部分)。

    功能可供性 affordance 环境向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提供的价值,或者有价值的信息。知觉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创造的词语。(c)

    假说推理 abduction 三段论法(apagoge)。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小前提是真实的,所以结论也只能说是真实的。假说设定(形成)。将不可理解的事物作为结论的假说。与归纳、演绎构成论证的三分法。由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命名。(e)

    隐性知识 主观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与能够用语言表达和解释的知识(显性知识)相对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或者即使用语言也无法表达其重点的知识。匈牙利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在知识管理中,员工和技术人员潜在拥有的基于多年经验和直觉形成的知识。根据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的定义。(a)

    演绎 从一件事情推演出其他情况。通过从假设中重复逻辑上正确的推论得出结论。原为动词,阐述意义的意思。西周在《百学连环》中将其作为逻辑学方法论之一“deduction”的译词。在《致知启蒙》中与“induction”(归纳)对应使用。之后,“演绎法”被《哲学字汇》采用并普及,在“演绎法”一词固定后,表示运用相同方法的“演绎”一词,得以普遍化。(b)

    自创生 autopoiesis 自我生产。由20世纪70年代智利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和洪贝尔托·梅图拉纳(Humberto Maturana)提出的概念,是生命系统的一项机制。(e)

    价值 哲学上被任何个人和社会认可的具有绝对性的性质。真、善、美等。(a)

    共主观性 inter-subjectivity 胡塞尔的术语。在多个主观之间建立共识。以事物等客观性为基础。(a)

    归纳 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收集,聚集。在《百学连环》中可以看到induction翻译成“归纳法”的例子。随着这一译词被《哲学字汇》沿用,“归纳”一词逐渐固定下来并单独作为动词使用,也开始以“归纳的”形式作为形容动词使用。(b)

    策展 curation 在英语中(博物馆、展览会等的)负责人所采取的行动,具有“管理”“保护”意思的动词“curate”的名词形式。IT记者佐佐木俊尚将其定义为“收集信息、筛选、赋予意义,并将它们与大家共享”。在互联网普及的社会中,信息泛滥,难以取舍有价值的信息。从这些丰富的信息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鉴别的人就变得十分必要。就像美术馆的馆员(博物馆研究员),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进行美术作品的解说一样,对于需要指路的人,挑选相应的信息,赋予新的意义,担负指示其方向性的职能。(f)

    共鸣 对别人的想法、主张、感情感同身受,还指其心情。同感。(b)

    共同体 家族和村落等根据血缘和地缘自然产生的封闭性社会关系,或者社会集团、协同体。(a)

    经验 实际看、听、做以及通过它获得的知识、技能。实际体验。在哲学中,一般是指通过感觉和知觉实际产生的主观状态和意识内容。在实用主义中,它是指通过自我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发展的整个知性认识的过程。(b)

    显性知识 客观的且可语言化的知识。匈牙利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知识管理中,被语言化、视觉化、数学化、手册化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的定义。明示知识。(a)

    决定论 在哲学中,所有现象,特别是被认为是自由的、人类的意志和基于此的行为,根据某种原因事先被全面决定的理论。必然论。Determinism。(a)

    人类的意志、行为等被认为是普通自由的东西,实际上都是由某种原因预先决定的。规定论。必然论。Determinism。非决定论、自由意志论。(b)

    现象学 不是研究事物的本质本身,而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在我们的经验中所呈现的状态的学问。黑格尔认为,现象学是叙述作为精神现象形态的意识发展阶段的学问。在现代,它通常指的是一种哲学立场,它将现象的基本结构描述为与实际客体截然不同的纯粹意识体验。胡塞尔是其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批评了科学的远非直观的概念构成,将以无反省的自然态度为前提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现实搁置,然后将剩余的纯粹意识置于意向性的相关性中(noesis noema)。该方法引出了海德格尔的此在分析,萨特的存在主义本体论,以及梅洛–庞蒂的感知现象学,并对美学、社会学、法律和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a)

    共同体主义 communitarianism 如果说将“个人自由”的承诺极大化的立场是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那么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作为一个源泉,推动对使这种个人自由成为可能的社会、文化为前提条件进行再探讨的就是共同体主义。其代表性的理论家有麦金太尔、泰勒和桑德尔等。我们以理性的方式做出选择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共同体文化中培养出来的。共同体主义指出,共同体的各种形式(家族、语言共同体)帮助我们培养自由选择的能力,并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像自由主义者那样优先考虑个人而不是共同体,允许个人行使不受限制的自由,这将侵蚀我们所依赖的社区。(自由主义者与共同体主义者争论)共同主义者认为,不仅仅在个人领域中追求自我利益,还能积极参加作为公共领域的共同体促进共同善(common good)的活动,这是人类美好生活中基本和不可替代的构成要素(福间聪)。(c)

    常识 common sense 常识、明智、共同感觉。法语是“bon sens”。在英语中,它并不意味着“一般知识”,而是指“良好意识”和“人类感知”。日本的“常识”是(common)knowledge。(d)

    自组织化 最初为生物学术语,生命体不是像机械一样的存在,它总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和组织自己。这与新科学中发展起来的整体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自组织对外部刺激和噪声能够做出敏感的反应,具有通过刺激形成自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开放的组织。(d)

    实践 亲自应用主义和理论。“将理论应用于~”。在哲学中,它是指人类的道德行为。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也在道德层面上使用过该词。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实践的意义明确为:基于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而能动地做出改变的行为。(a)

    实践哲学 以实践性事物为对象的哲学。在意志性行为领域中,规定应有的或应做的哲学,狭义上是指伦理学、道德哲学,广义上包括政治、法律、经济、技术、艺术等领域的哲学性考察。另外,通俗地指作为日常生活方针的哲学。(a)

    主观 源于拉丁语subjectum(放置在下面的物体),经院哲学以来,直到18世纪前后,表示担负性质、状态、作用的基体。近代以后,它是指以人类的认识和行动为中心的自我。特别是康德,将主观认定为先验自我意识。(a)

    正义 有利于人类的、正确的事情。“贯彻~”“~的伙伴”。正确的意义,正确的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评价标准,对违反此标准的行为会有严格的制裁约束。(a)

    生态系统 包含了栖息在某个地区的全部生物集群及其周围环境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物质循环。例如,植物从无机物中生产有机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消费有机物进行活动,动物的排泄物和尸骸被菌类分解后还原为无机物。通常,生态系统会保持这种平衡性,但有时会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的影响而崩溃。(a)

    生命哲学 关于生命是什么的学说和理论的总称。其代表性理论有机械论、生机论、有机体论等。(b)

    善 遵循道理、合乎道德。美好。遵循道理、合乎道德的行为、举止。令人喜欢。优秀。(b)

    社会资产 social capital 表示在社会和地区的人们之间信任和联系的概念。抽象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在一个社会资产积累丰富的社会中,由于获得了相互信任和合作,成员对他人的警惕性较低,对治安、经济、教育、健康、幸福感等有良好影响,会提高社会的效率。直译为社会资本,但它与表示基础设施的“社会资产”不同。社会关系资产。(a)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社交网络服务(SNS)等提供互联网社区的媒体。注册SNS时,用户可以提交好友申请,或者拥有相同爱好的用户聚集在SNS中组成一个小组并分享沟通。因此,有趣的信息往往会通过评论迅速传播(手岛彩子)。(c)

    存在论 探究所有存在者的存在意义,对存在本身的依据或其形态进行根本性、普遍性考察和规定的学问。自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以来,一直是形而上学的核心,是哲学的基础部分。存在学。本体论。ontology。(a)

    知行合一 中国王阳明所倡导的学说。与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相反,知行合一认为,知识和认识是必定要实行的,而知之不为知则无真知,知(真正的认识)与行(道德实践)是表里一致的。(a)

    叙事 narrative 叙述。阅读物语文学。讲述。谈话的技巧。说话的语气。(a)

    判断力 正确认识和评估事物的能力。在康德哲学中,是指把特殊与普遍联系起来的能力。康德将判断力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将普遍规律和范畴用于个别事物的规定性判断力;第二种是在被给予的特殊事物中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性判断力。(a)

    非决定论 关于人类意志不是由其他任何原因决定的,而是由自己决定的学说。(a)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19世纪末到20世纪是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把知识和价值的问题引入行动中,把有用性或有效性作为基准来考虑。代表人物有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约翰·杜威(John Dewey)。实用主义。(b)

    辩证法 谈话、论战的技艺之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它是一种概念上掌握事物本质的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与真实命题的证明性推理不同,有从可能的假设中推断之意。康德将其作为理性不可避免的错觉,用于表达假象的逻辑之意。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贯穿思考和存在的运动、发展的逻辑,但其本质在于思考(概念)的自我发展。一般而言,概念包含自相矛盾并达到更高层次的逻辑结构分为3个阶段:正→反→合(订立→反订立→综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辩证法是自然、社会和历史运动与发展的逻辑。(a)

    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激发(动作电位变化)行动的神经元。通常也被称为模拟细胞。它存在于大脑的前运动区域(F5区域)。1996年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学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发现。1959年,后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大卫·休伯尔(DavidHubel)等人确认了仅对某个特定方向的视觉刺激产生反应的神经元的存在。自此,“大脑地图绘制”明确了大脑的各部分对应着什么,随着测定器具的开发,这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人们逐渐明确了对存在于外界的“意义”进行反应的神经元的存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是其中的杰作。这是因为即使是通过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形成作为社会行为基础的“意义”,这个过程依然被证明具有神经元层次的对应关系。(d)

    目的论 在哲学中,所有现象都被某种目的约束,朝着这一目标发生变化的立场。(a)

    从某种目的出发考虑事物的立场。一切事物都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存在的。不仅是人类行为,历史过程和自然现象也被某种目的约束、引导。目的观。在伦理学中,根据是否有朝向人生最高目标的倾向,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伦理学说。(b)

    伦理学 研究共同体中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原理、规则等的伦理、道德哲学的一部分。(a)

    术语释义具体出处

    a电子版大辞泉(小学馆)

    b日本国语大辞典(小学馆)

    c信息知识imidas(集英社)

    d现代用语的基础知识(自由国民社)

    e兰登书屋英日大辞典(小学馆)

    f龟井肇的新词检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发现李庄反腐风暴:开国肃贪第一战粉墨人生妆泪尽做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完善自我,把握机遇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未来管理赋能:沃顿商学院广受欢迎的高级管理课毕业了,嫁人吧毕业一年贱遍地大神都市少年医生回到清朝当皇帝病少枭宠纨绔军妻我的物理系男友萌妻养成拉贝日记红拂夜奔醉枕江山金风玉露暗度甘草江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