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一家九博士-第58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4)

乐读窝 > 心理哲学 > 一家九博士

第58节:第四章 婚姻殿堂(14)

书籍名:《一家九博士》    作者:陈先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娇溺不断,实难改变。

    现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全国总数超过一个亿。这些孩子如何教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因为子女少,父母更加疼爱,无可非议。可是,生活过于平静舒适,他们会迷失自我,多数孩子被父母骄纵过度,是可怕的爱,子女随心所欲,父母有求必应,无意中养成坏习惯。这样会使子女堕落无能。像温室里的树苗,很难成为栋梁之材。

    有人错误地认为"树大自直"。孩子到懂事时再管,或者不用管,孩子就会理性地控制自己,自然就学好了。父母对子女百依百顺,远远超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父母总是小心翼翼,注意孩子的感觉与情绪,整天里看着孩子的脸色行事,是过度的爱。每餐大人都问来问去,看他想吃什么,有时搜肠刮肚想些新主意,提出来让孩子选择。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终日里在衣食和玩乐上想点子,提出新的花样,寻求孩子的欢心,孩子们反而觉得啰嗦厌烦。

    有些家庭,溺爱成风,不讲理智,有求必应,效果适得其反。为孩子买了成堆的玩具。有的孩子竟带着它上学,甚至有些父母还提醒孩子,别忘携带香烟和打火机。孩子们自认为是小"皇帝"或小"公主",狂傲任性,恣意妄为,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欲望越来越难满足。大街小巷充满着电子游戏厅,学生充塞其间,流连忘返。他们耗去大量金钱,视时间如粪土,牺牲了学业,玩物丧志。

    美国有本书,名叫《成年快乐的根源在童年》。这书的作者爱德华·哈洛韦尔说:给孩子买太多的东西,是父母犯的最大错误,这让孩子欲壑难填,买什么都不知足,一个要求不满足,就心怀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儿童,说一不二,实际上是害了孩子,连续重复21天以后,习惯成自然,成为稳定的行为。孩子早已"了解"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知道"谁是家中的真正主人和佣人。于是,他便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积重难返,危害深远。

    也许有人认为,给孩子买点东西,吃得好点,让孩子玩得高兴,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是积少成多,娇惯会上瘾,习以为常由放松滑向放纵,越拖越难改。如果10岁前形成坏习惯,以后还好改吗?如果10岁时,什么东西都有了,那么今后还有什么向往的呢?

    有人说:"习惯决定一切。"醉生梦死的日子久了,为所欲为成习,使孩子自幼养成有己无人的个性,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父母不肯要求老师多加教育。相反的,老师对其子女稍微严厉时,父母竟袒护孩子,责问校长,告发老师。研究青少年教育的专家孙云晓说:"溺爱是假种子,假种子坑农民一季,假教育毁孩子一生。"这样坏习惯似橡皮糖一样,缠着孩子不放。孩子越来越坏,色情、堕胎、赌钱、吸毒、偷盗、抢劫都会接踵而来。反正破罐子破摔,搅得一家鸡犬不宁。父母只有付钱的义务,哪敢再管教!

    当今科学进展一日千里,知识日新月异,不受专业训练,不掌握专业技能,就难以独立谋生,更别想让他养家育子,为社会多做贡献了。

    放纵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必然受到生活的惩罚。这样的孩子娇惯成性,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积重难返。长大以后,成为放荡不羁的野马,进入社会,遇到一点不顺心,或是主管轻微指责,就会认为不得了啦!会气愤不已地说:"我一生连父母都优待,从不曾说过一句重话。你算老几,竟敢如此挑剔,真是岂有此理!"如此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在社会上能生存吗?难怪报纸报道:在台湾入伍服役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自杀。服役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假期里还可以回家,有什么难事不能忍耐呢?

    预防为先,意志要坚。

    西方文化在科学上是先进的,值得追求。在教育孩子上,正民对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之风,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孩子年幼时很多事情不懂,父母应该负责引导,不能让他在歧路上徘徊,不能事事都听孩子的。

    早期管教孩子,先入为主,好像打预防针,防治疾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疼爱孩子固然重要,养成纪律同样要紧,几个月大的时候不注意,到了两三岁再收紧,大人小孩都痛苦。幼年不肯管,大了再管更难。

    正民的一位女同事,自幼吃苦耐劳,勤俭好学,获得过美国奖学金,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完成两个博士,工作成就突出。她是儿童教育专家,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著作也多,属于世界名流。并曾多次去过世界各国,讲述儿童教育问题,著作有独到的见解。但是,她提倡孩子"自由发展"。她说:"生活中的规矩,是追求自由的桎梏,是扼杀创造力的元凶,离开生活自由,生活就不美好。"她的理论引起国际上不少人的赞美,时常接到外国来信。她就以专家的身份自居,发长篇大论,讲解一通。

    可是,世界各地的崇拜者,如果看到她家孩子的品学状况,就会失望。这位女士智商很高,当她做了母亲以后,因为自己刻苦,就不让孩子受穷。"母爱变成母害",就给孩子多买玩具,堆积如山,过了一天,孩子玩儿腻了,将玩具解体,丢弃乱扔,从不珍惜。

    平时与孩子讲话都用英语,孩子都不会说母语。她认为过去的文化使她受苦,她现在要让子女享福。但结果适得其反,她的孩子没有一点规矩,童年时期的放松变成放纵,孩子不知约束自己,考试成绩低劣,只知好逸恶劳。因为,今天一切好的工作机会,多是考试选拔人才,不肯努力的孩子,当然会被淘汰。

    那位女士也感到问题严重,常常想法弥补,却积习难改,得不到孩子的配合,引发一场争吵、闹嚷,无法使孩子们奋发努力。她因此自叹命薄,仍不知道检讨自己,不承认自己教育方法的不当,反而归咎于命运。

    近日,有位朋友告诉正民,他那才读初二的女儿,要求与父母脱离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虽然忙坏了社会工作者,但是因为找不到教养的妙方,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有的家长说:"××犟","××打死不改","××知道不对,就是改不了"……这样的孩子行为稳定,已形成坏习惯。好像"有烟瘾的人"禁烟一样,是十分痛苦的。如果干脆在第一次吸烟前,就进行戒烟是很容易的。管是爱,骄是害。俗话说:"小孩不听老人言,务必受艰难。"

    有人担心习惯的培养,会束缚孩子的天性。有位心理教授说得好:养成好的习惯,是对人的解放,因解放了大脑,把人从低级趣味中解放出来。《三字经》里,古人总结教子的经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意思是说:孩子幼年的时候,品行是善良的,各家孩子都差不多,形成各种习惯后,差别就很大了。不教育就能变坏,教育的原则是专一。

    荀子《劝学篇》讲:"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也就是说:一样的幼儿,长大后习俗各异,是因为教育的差异而形成的。所以对于子女,不要心软,要尽早管教,使他养成好习惯,摘除不好的小"芽心"。所以,要早打预防针,严防孩子养成坏习惯。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听话的绝招是早管早习惯。

    教子话题使正民想起家中的老人,引出移民出国之事。他们为什么出国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爱情这江湖倾城十年:比目思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深度感知:光、视觉和意识之门生活需要界限感特斯拉传:现代的发明者铁军团队:上下同欲,凝聚情感,共享利益家庭排行:影响一生的力量深度共情:让人际交往和沟通变得高效自在英文写作课:如何读,如何写?全能高手神医废柴妃天师下山从神迹走出的强者为科学奋斗死水微澜乘龙快婿新恋爱时代枕边的男人超绝萌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