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明星苏东坡

书籍名:《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作者:周膺
推荐阅读: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txt下载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笔趣阁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顶点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快眼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明星苏东坡,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明星苏东坡

苏轼这个人很复杂。拿他的诗文,再加以他的仕宦史料来参照,我最终的感觉正是一个“杂”字。目前可以看到的苏轼最早的文字是嘉祐二年(1057年)的应试考卷《刑赏忠厚之至论》,他写此文时年22岁。到66岁死去这40多年时间里,他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及卷帙繁富的散文作品,数量之巨为北宋之冠。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涉猎广泛,书画、音乐等也无所不及。在思想领域,则儒、释、道兼收。苏轼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正值北宋社会危机大爆发之时,此时改革思潮迭出纷呈,政局反复多变,党争此起彼伏。苏轼卷入了党争,其仕宦生涯随之浮沉。除了嘉祐、治平间初入仕时期外,他两次在朝廷任职(熙宁初、元祐初)、两次在外地做官(熙宁、元丰在杭、密、徐、湖;元祐、绍圣在杭、颍、扬、定)、两次被贬(黄州、惠儋),所以他的生活经历也是相当复杂的。

苏轼的“杂”给他的思想和为人处世带来相当多的矛盾。比如他在《韩非论》里把“虚无淡泊”的老庄哲学斥为“猖狂浮游之说”,把“君臣父子”关系视做“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在《议学校贡献状》中,指责“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的风气,认为庄子“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的一套,是“人主”“砺世磨钝”的销蚀剂。这是从儒家治世的角度批判佛老。而在《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二乐榭》中则又谓:“仁智更烦诃妄见,坐令鲁叟作瞿昙。”“二乐榭”之命名来源于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文同提出质疑“二见因妄生,仁智何尝用”,苏轼和诗以为佛理高过儒学。在政治见解上,他从未提出有深度、有创见的建议,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纠缠,认识层次不高。王安石变法时,他坚持不改革科举制度,攻讦青苗法的实施。后来司马光执政,他又反过来指责“元祐更化”(指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在元祐年间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但是他又特别能调理自己。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时,吟《初到黄州》诗自我解嘲,但对贬逐淡然处之,还想有“补”于国“事”。后来体会到政治之险恶,又加之生活困顿,一种沦落的悲苦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但是他马上找到了佛老这个武器。他在《黄州安国寺记》里说,到黄州归诚佛僧,“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苏轼并不根究其哲学深奥,而以相当实用主义的态度用之“饰身治心”。署名王十朋的《集注分类东坡诗》卷二引师尹谓:“白居易晚年自称香山居士,言以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苏轼有诗:“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可见其转换能力。

苏轼的创作随其复杂的经历和思想的不断转换,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相当宽的剪裁。他在朝中总是要按捺不住大发议论,而在外放的过程中,又写了大量有政治社会性内容的诗文。其中有抨击时政的《吴中田妇叹》及其他涉及新法流弊的诗篇,有他在杭州赈济疏湖、密州收养“弃子”、徐州抗洪开矿、颍州纾民饥寒的记录,有《于潜女》、《新城道中》、《无锡道中赋水车》、《石灰》等对各地风土人物的形象描绘。贬谪后则大发个人感慨,咏日常生活。在风格上,他慕习的范围甚广,特别是颇多李杜韩柳之气。比如《送张嘉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此乃从李白《峨眉山月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等句中化出。纪昀曾评价,他的《荆州十首》之于杜甫《秦州杂诗》,《真兴寺阁》之于《同诸公登慈恩塔》,《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之于《题张氏隐居二首》等,“句句似杜”。杜、韩之议论化、散文化之倾向,对苏诗的结构、选字、用韵以至宏伟风格的形成,更有直接影响。赵翼《瓯北诗话》卷五谓:“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不仅如此,苏轼的风格有豪放的一面,也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卷上说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所说的“旷”的特点。但是也正由于苏轼不拘一格的杂取,使他的诗文失之于粗疏。陈师道《后山诗话》曾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晚学太白,至其得意则似之矣,然失于粗。”纪昀则谓“东坡善于用多,不善于用少;善于弄奇,不善于平实”,“伤率、伤慢、伤放、伤露”,“犷气太重”(纪昀:《和陶〈读山海经〉批语》)。赵翼说他“一泻千里,不甚锻炼”。苏轼在《竹坡诗话》里也说自己:“字字觅奇险,节节累枝叶。咬嚼三十年,转更无交涉。”

相比较而言,苏轼在贬居的十多年中比其他时期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他在晚年的《自题金山画像》中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叫“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我的理解是:苏轼少年得志,而以一种非常大的架势来操弄诗文及其他,有其功利的一面,在“苏文散天下”之势下,他以一个“明星”的姿态站在公众面前,决不能在任何一个方面下深入的工夫。只是功名之路断去的时候,他才能真正有心思锤炼文艺。

苏轼在北宋开风气,自有其历史功绩。但他的名声及至今日,如此之大,我总觉得不相称。因为他有致命的弱点:思想缺乏深度,诗文有太多的姿态,特别是在技巧上不十分经得起推敲。我在写作此文前,曾与许多朋友交换看法,他们都几乎一致推崇苏轼的豪放和旷达。但我感觉这与课堂说教影响有关,还有就是少年情怀较能为其感应。有位朋友曾拿鲁迅与周作人、林语堂相比,说爱周、林的时候觉得鲁有毛病,但最终还是喜欢鲁迅。我觉得这个比方不太恰当。鲁迅之价值恰恰在于他的思想,而苏轼在他的时代,思想深度远远不及王安石、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 太阳神赫鲁斯:古代神灵与工业文明最后之决战! 太空独舞 太空步 她可以当总统 所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