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英锐之神宗

书籍名:《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作者:周膺
推荐阅读: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txt下载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笔趣阁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顶点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快眼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英锐之神宗,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英锐之神宗

宋神宗天性好学,还是个小学童的时候读书便常常废寝忘食。人家提醒他吃饭,他说:“听读方乐,哪里知饥?”这使得父皇英宗为之担心,常嘱咐侍从制止。听课时,神宗总是正衣冠,拱手,一副谦恭相,甚至大暑天也不叫人挥扇。老师讲到舜帝孝友的事,他十分倾慕。他不仅尊重老师,对朝中官僚也很有礼。有一次,老师孙思恭讲孟子“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叛之”时,广引古今助顺之事,而没讲众叛亲离。神宗说:“微子是商纣王之兄,抱祭器而降周,这不是亲戚叛之吗?”神宗博涉多闻,提问的问题经常出人意料,讲官时有答不上来的。有个讲官苏子容说:“我每次进讲,未尝不出汗啊!”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神宗继位当了皇帝。这年他才20岁,血气方刚,有创功建业的雄心大志。《宋史·神宗本纪》上说他:“小心谦抑,敬畏辅相;求直言,察民隐,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不治宫室,不事幸游,励精图治,将大有为。”他去华务实,总是推托而终身不受尊号。他认为皇帝的名号当与其道、德、业相配,自己只不过承了祖宗之业来统治,没什么名分可称誉,凡虚文繁礼都当革去。尊号于他一无加损,虽加百字何益?一些大臣说,陛下的尊号数十次不许改,我们这些大臣有何功可蒙那么多的恩,乞请降低我们的衔位。神宗经常向富有政治经验的曹太皇太后请教,也十分注意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屡下诏广求直言,深入了解实际,再裁之以圣断。有一天朝毕,重臣富弼特地留下,对他说,陛下曾宣谕要君臣悉心尽节,不要有什么隐晦。如果大臣们各怀私意,则会相疑而废事。神宗说,我夙夜劳顿,正希望大臣一心,共成国家大事。执政须是不执己见,务求妥当。富弼说,许多大臣有一番抱负,愿尽心侍奉陛下,但有的怕违逆圣意,或怕为小人攻讦,或怕事大难行。神宗说,我唯一适从的是义理,与大臣议事,有理便从,就怕大臣们畏人言不肯尽言啊。神宗的这一择义理而从之的原则,在处理众人拥呼的事时坚持,在只有少数人有理的时候也恪守。王安石欲用朱柬之管理左藏库,朱柬之推辞说:“左藏库是禁火区,我年事高,值班不方便。听说要提拔个人到进奏院,忘了姓名,我想跟他换一下。”王安石同意了。第二天他推荐某人管左藏库,神宗问:“为什么不用朱柬之呢?”王安石十分惊讶,皇上对外事知道得竟如此清楚。

以神宗这番性情这样智谋,必然去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一旦他找到了认定的治国义理,便会身酬壮志。这时候的神宗,不单是一个文雅的儒士,还有惊人的英武。当年曾公亮力荐王安石当参知政事,唐介说他难当大任,神宗反问:“文学不可任呢?经术不可任呢?还是吏事不可任?”唐介说:“安石好学而泥古,议论迂阔。如为政,必然会作许多变更。”神宗又问侍读孙固,孙固说:“安石文章品行甚高,在侍从的职位上比较好。当宰相要有度量,安石狷狭少容,还是吕公著、司马光、韩维这些人合适。”神宗对王安石说:“人皆不知你,以为你只知经术,不晓世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正是用来经划世务的。”神宗又问:“你施政以何为先?”王安石说:“末世风俗,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王安石这个人争议颇多,神宗在重重压力下,力排众议,很有主见又风险很大地起用了他。神宗与王安石十分默契,主持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其中包括富国之法、强兵之术以及整顿教育和科举等。但是变法得罪了许多人,也有急功近利的毛病,以致迅速招致满朝非议,威胁着他的政权。曹太皇太后力劝神宗:祖宗法度不宜轻改。民间苦于青苗法、助役法。王安石有才学,但怨之者甚众。如要保全他,不如暂时外放出去。神宗却坚持说,群臣中只有王安石为国家当事。后来王安石在诸多矛盾中不自安而请辞,神宗四次挽留不成,便封他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王安石推荐韩绛代己,吕惠卿辅佐之,继续变法。熙宁变法时期,神宗不仅果敢坚定,而且思想十分开明宽厚,不以政见的异同而鄙视或加害于人。他容忍有各种主张而又满腹经纶的人在朝中存在,即便革了一些人的官,情义仍在。不少大臣便敢于为国家事进谏。范纯仁当谏官时谏新法弊病,请罢王安石。神宗留章奏不下发,范纯仁便要辞职。不久被调到国子监,其去意愈坚。王安石劝他不要走,已议升他当别的官。范纯仁说:“这话不用对我说。进言不用,我什么都不顾。”王安石大怒,要加重贬。神宗却说:“他无罪,姑且封他到一个好地方去。”在封司马光为枢密副使的时候,他征求王安石意见。王安石反对,以至于耍性子称病不出,神宗还是发了敕诰。司马光倒坚辞不拜,说陛下用臣是用言而有补于国家。如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他九次上疏,求罢新法。神宗对他说:“枢密是管军事的,不要管别的。”司马光说:“我没受命便是个侍从,没有什么不可说的。”神宗才无奈地收回敕诰。

王安石罢相后,变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从神宗“参考群策,而断自朕志”的阶段,过渡到他事必躬亲、独断专行的元丰新政时期。10年的岁月,把一个20岁的皇帝变成了30岁的圣君,他已有了政治经验,拿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学了王安石的“伎俩”,不再用别人来辅弼。他的稳健多虑、求言虚己,已为这10年的风雨荡涤得更加深沉内向。而他的奋发有为、坚毅慷慨,渐渐变成独断与偏激。他不能听到反新法的言论。苏轼仅仅用诗非议新法,他便将其下到大牢关了130天,造成迫害文士并波及30多位大臣的事件。尽管如此,元丰新法还是在熙宁变法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推进。

宋代远承汉唐,近启明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宋初开国之君建立起一套不同于汉唐的体制,改变了汉唐社会以开拓向外、宣武播文为特征的体制,而代之为以强内虚外、沉潜向内为特点的文治靖国策略。这是唐末五代战乱之后的必然选择。专制集权政治,较为自由的经济政策,较为宽松开明的文化形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宋朝文治靖国体制。强内虚外、沉潜向内是痛苦的、得有耐心的,只有太祖懂得其中的道理,太宗、真宗、仁宗都曾憋不住气想对外发泄一番,结果都不得不缩回了头。神宗则聪明过头,不单用打仗来表达,他还要从体制上来个翻江倒海,夺回汉唐盛气,这就不是得罪几个人那么简单了,而是与历史大势相抵牾。神宗遂成悲剧人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 太阳神赫鲁斯:古代神灵与工业文明最后之决战! 太空独舞 太空步 她可以当总统 所有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