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第5页

书籍名:《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作者:张辅元
推荐阅读: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txt下载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笔趣阁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顶点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快眼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第5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和服在日本还称为“吴服”,是日本一度盛行过的“唐风”服装。明治以后,和服逐渐为西服所代替,但至今和服仍被日本人所喜爱。在家休息或社交场合,逢年过节,参加婚礼、庆典、纪念仪式时,一般都要穿上和服,以示喜庆。
    日本妇女无论出嫁与否,穿上和服,背后都少不了绾个像小包那样的东西,日本叫做“带”,我国叫“襁褓”。
    《情物志》解说:“襁,织缕为之,广八寸、长尺二,以约小儿于背上”;“褓,小儿被也,引申为婴幼时期”。
    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广义而言:“小儿衣也。”襁,布幅,用以络负;褓,儿被,用以裹覆。《列子》中的“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襁褓又可指代人生的幼小时期。嵇康《幽愤诗》:“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是说,可怜他孤独无靠,婴幼无知。
    处在襁褓中婴儿所穿之衣,古谓之“褯”。《玉篇•衣部》有介绍。在今天,褯,已不是衣裳,而是小儿尿布,变成俗话中的“褯(音借)子”。
    婴儿稍大,穿上“涎衣”,古文称做“裺”。戴震在《方言疏证》中解说:“盖以挽为小儿涎衣,掩颈下者。”
    再说“袍子”,历代时兴,几乎延续了三千年。到了清朝,袍子更为时兴。其独到之处,是在长袍外面套穿马褂,即所谓“长袍会马褂”。
    
    衣裳(6)
    马褂,顾名思义,“马上所用之外褂也”。是清代满族人骑马穿的对襟短褂。为便于催马扬鞭,射箭拉弓,所以没有两袖。马褂,后来成为清代官吏的礼服、常服、行服和雨服四种样式。黄马褂还成为一种御赐品,就是电影《武训传》里皇帝赏给武七的那种马褂。
    黄马褂,还作为一种仪仗官服,适逢皇帝巡行,扈(护)驾的文武大臣,侍卫什长等,皆例准穿着黄马褂。有功大臣,或以大射中侯,或以行阵功烈,皆特赐穿着,以壮观瞻。
    经考据,马褂亦非满族人所创新,而是在汉朝就已出现。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半臂,汉时名绣,即今之坎肩也。”但又与文所述之中衣不同,两者形似,但质地与穿着不同。前者为无袖内衣,后者为无袖外衣。前者贴身,后者贴衣。前者单帛,后者多棉夹。
    何谓“绣”?《后汉书•光武纪》有记载:“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衧绣,莫不笑之,或畏而走者。”《前书音义》注解:“诸衧,大掖衣也,如妇人之褂(上)衣。”
    笑什么?原来,“诸衧绣”,本是夫人衣。而时人民众以为男穿女衣,少见必多怪,因笑。
    无袖的坎肩,内穿者俗叫“背心”,外套者亦名“马甲”。古代统称“裆”,也写作“两当”。《释名》介绍:“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案,即唐宋时之半背,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
    《事物纪原》写道:“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俗谓之披袄,小者曰背子。”
    其实,半臂是半截袖衣服,并非无袖坎肩或马褂。唐代张泌在《妆楼记•家法》记载有当时不许妇女穿半袖衣服的文字:“房丈尉家法,不著半臂”。但古文中把半袖长衫和无袖上衣都谓之半臂。
    旗袍,原为清代旗人妇女所穿,故名。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用。经过不断改进,一般式样为:直领、无领、领圈,右开大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衩,有长袖、中袖、短袖之分。
    旗袍,就一般言之,从上而下没有重叠的衣料,既无折裥,又不收省。在衣侧边作圆弧形、或斜形开襟,还可以滚边、嵌线、镶色作为装饰,即使几颗小小的纽扣也可以盘曲成各种玲珑可爱的形状。
    旗袍的衣长、领形、肩缝、开衩、隆胸、收腰、长短袖、花色、用料等都达到了造型、轮廓与妇女的体态特征相柔符和,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妇女那丰满、匀称、风雅、雍容的体形美。所以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中国旗袍久享盛名,被誉为中国妇女象征性的服装。
    “犹道江州最凉冷,至今九月著生衣。”(白居易《秋热》)“生衣”,绢制的夏衣。农历九月,已进寒露,为啥还穿夏衣?原来是生计窘迫,无资更衣。和上文开篇“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异曲同工。“九月”一语,出自《豳风》的“九月授衣”。意思是已到秋凉九月,应给人以御寒的衣服了,可是贫困潦倒的人们,又用什么来裁制衣服呢?诗句描写了生产水平低下的庶民,衣食无着的凄凉境遇。在北方,路冻死倒,不乏所见。《墨子•非命》:“衣食之资不足,冻殍饥寒之忧至。”“生衣”之谓,又见唐代诗人王建《秋日后》:“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古时称夏天穿的白色内衣为“袢”。《诗经•鄘风》:“蒙彼绉絺,是绁绊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绊同袢。意思是:鲜明啊!鲜明啊!他穿的是见君见客的衣服啊!身上外罩着透明的细纱,腰间还束着一条带子啊!她的眼睛像水一般明净,眉毛像山一般的高耸,从眉心里看到额角上,又生得十分丰满!这样的一个人啊!真是国中容貌最美的女人啊!
    “八韵赋吟梁苑雪,六铢衣惹杏园风。”(唐代韦庄《浣花集》)“六铢衣”,是言其衣轻而薄。源自《佛经》“田利天衣,重六铢”。古制: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六铢衣,可以想象其轻若鸿毛、薄似蝉翼。
    古人用六铢衣一词泛指一般轻薄的衣服。又多指舞衫,轻纱薄雾一般。也指“轻暖的裘,宽松的带”。
    唐代贾至在《赠薛瑶英》中看“舞怯铢衣重,笑疑桃脸开”的诗句。诗人为何把本来极轻的铢衣,反而说成重呢?原是为了表明一个“怯”字。怯,揭示出舞女和林黛玉一样,弱不禁风,因为她患有肺结核,又叫痨病,古人叫“怯症”。因此,体质虚弱,连一件轻若鸿毛的舞衣也感到沉重,不支。
    
    衣裳(7)
    铢衣又叫“天衣”,即《长阿含经》中的“忉利天衣”。忉利天在梵语中译做“三十三天”。《智度论》记载“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意思是,三十三天表示天之极高,所以南朝梁简文帝《望同泰寺•浮图》写道:“帝马咸千辔,天衣尽六铢。”
    《长阿含经》还介绍了各种天衣:“忉利天衣重六铢,炎摩天衣重三铢,兜率天衣重二铢半,化乐天衣重一铢,他化自在天衣重半铢。”
    东汉蔡邕在《衣箴》中要求:“帛必薄细,衣必轻暖。”看来世界上没有比铢衣更薄更细更轻更暖的了。还传说此衣冬暖夏凉,故有“无缝天衣,不寒不曝”之誉。所以我国自古迄今,有“天衣无缝”之说。
    《太平广记》载有“天衣无缝”的由来:说唐代太原人郭翰,暑月卧庭中,见有少女冉冉自空而下,视其衣,无缝。翰问其故,女答:“天衣,本非针线为也。”由这则美丽的神话,后人用天衣比喻诗文或事物的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我国的服装,最大最早的一次改革,大概要算是战国时赵武灵王的“长袍改短袄”。
    灵王十八年,赵王对其臣子楼缓说:当今的衣裳腰肥袖长,下过大,穿着它干活碍手绊脚,诸多不便。我看胡人的小袖短袄不错,可将我们的大袖长袍改作胡服,行动就方便多了。楼缓赞成,并建议学习他们骑马射箭,发展骑兵。
    岂知,改革方案一传开,多数大臣表示不同意。原因是:因循师古——圣贤传下来的服饰,不能乱改。相国大夫肥义主张维新,并发表议论:无意于改革的人,大多是看不到将来。古时西南有苗蛮部落跳舞比中原好,帝舜去而学之。别人好的可学,我们不好的可改,不改革焉能进步。赵王认为言之有理,第二天就同楼缓、肥义穿着短衣上了朝,并颁发政令,号召大臣们带头改装,从此全国民众改长袍为短衣。骑兵练武,赵国强大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苏联专家在中国 苏联遗传学劫难 苏东坡这个人 宋美龄全纪录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