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第10页

书籍名:《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作者:张辅元
推荐阅读: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txt下载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笔趣阁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顶点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快眼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第10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诗经•闷宫》:“公徒三万,贝胄朱”。是说鲁侯出兵打仗,手下有步兵三万人,都戴着饰有红缨贝壳的战帽。胄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呈圆形,左右及后部向下伸展,以保护头顶,面侧及颈部,后来又叫“首铠”、“铁铠”。
    秦汉以后称首铠为“兜鍪”,宋代辛弃疾有《南乡子》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兜鍪又叫“兜牟”、“头鍪”。多用铜铁等金属制成,也有用藤或皮革做的。现代用合金钢所制,叫钢盔。
    古代御史还戴一种“法帽”,叫“柱后”,又叫“铁冠”。以铁为帽骨,故名。见唐代岑参《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将军金印亸紫绶,御史铁冠重绣衣。”铁骨法冠,寓意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徇私不舞弊,以帽自戒。
    《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记载齐国创制一种纱帽,初为天子所专用,鲁明朝始定为官帽。
    这种纱帽因呈黑色,故称乌纱帽。后来,也有白色、赫石色、橄榄绿三种绣花缀珠的“花相纱”。都有字长的末端折起一段的帽翅,一动三摇。乌纱帽还作为旧时官职的代称。
    
    帽子(5)
    《南史齐和帝记》中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与群小设计了一种名为“凤度三桥”的帽子,翘其口而舒两翅。
    明代有进士巾,为文人雅士所戴,其实就是唐朝帝王戴的便帽,原叫唐巾。明代还出现毡帽,如医学家李时珍所戴的那种,高筒秃沿,略有小边。
    辛亥革命以前还有帢帽、帽,绅士的礼帽、商人的瓜皮帽、樵夫的山帽、农人的草帽。
    与帽子有关的典故或轶闻趣事很多,如古今都有“白帽子”一语,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作为后者来说,起源于三国,原本是褒义。三国魏人管宁,与曹操手下谋士华歆年轻时是同学。管宁瞧不起华歆的名利之心,便与他割席分坐(绝交)。后来,管宁为避乱世,到今日东北辽阳隐居。他平素好戴白色儒士帽,以示清白孤高。后人也颇敬重他。如杜甫的“扁舟不独如张翰,白帽还应似管宁”;文天祥的“或为辽东帽,清操励冰雪”,都是对他的赞美称誉。
    自清朝以后,“白帽子”词义由褒而贬。据说是因为,乾隆年间有个被称为“压倒三江”的王尔烈,某年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南京当主考。江南举子(被举应试的文人)瞧不起他,举行罢考。又因王尔烈是辽阳人,便嘲笑他是“关东白帽子”。含“老赶”、“土气”、“山砲仗”、“乡巴佬”之意。
    “白帽子”一词在今天,又别有含义,视为“门外汉”、“不懂行”的同义词。
    “高帽子”一词来源于我国的一则古代笑语,为清代人俞樾所撰,载于《一笑》:“俗以喜人面谀者曰‘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逢人则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帽存九十九矣。’”
    译成白话文:某人将离京去做地方官,临行前向老师辞别。老师对他说:“外出做官,很不容易,千万要谨慎小心!”学生答道:“请恩师放心,门生已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逢人奉送一顶,管教地方上人人高兴。”老师大发其火说:“正人君子,岂可如此!”学生故意感慨地说:“天下厌恶奉承,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实在太少了,像老师您这样的能有几个人呢!”老师听了很高兴,点点头说:“你讲得倒也不错。”这个学生告辞出来,对朋友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无论古今,帽子还同一定的时俗礼节相关。当代人以脱帽表示礼貌,但在古代,脱帽却是无礼的举动。杜甫《饮中八仙歌》的“脱帽露顶王公前”,是写唐代狂草书法家张旭,醉酒后当着王公们脱下了帽子,这在当时,是有失体统的非礼妄为。
    不过,诗中又含有赞赏之意:张旭敢于藐视封建王孙,不去巴结官宦权贵。这种视朝臣如粪土的“铮铮有声”的描述,写出了张旭的“纵放旷达,不拘礼俗”,是饱学之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鞋靴(1)
    “凭谁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志向务求克己,事成不以为功。”这是郭沫若在咏叹鞋子的功绩千古。
    鞋,古写做“鞵”。有文字可凭的,逾三千年来的鞋靴一属,曾名为:、屣、履、屦、鞮、鞨、、靿、靲、舄……
    传说,远古人冬围兽皮时,也把脚单独缠缚,谓之“裹脚”。虽然裹脚起着鞋的某些作用,但是,按其物名的定义,裹脚还不能算作鞋。
    又说,古以巢为鞋。古人把大小相应的雀窝取下,挤成船形,缚在脚上。外部虬枝参错,内里茸草软柔,绑在脚上倒也舒服,既温暖,又“灵便”。但是,这也不能算作鞋。
    这两则说法,都不见史籍,亦无出土文物佐证。说起来半真半假,听起来将信将疑。
    另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人工制鞋,起源于草编。古文字叫做“”。拆析这个字——“尸”:人体;“彳”:人之大腿、小腿、脚三者相连,小腿抬起,大腿前驱,脚之成步;乔,假借装扮之物。三部分合而为一,表示:人(尸)在徜徉步行(彳)时,脚下须穿有凭借(乔)之物————草鞋也。,是怎样产生的呢?
    人类在百万年(北京猿人一百万年、云南元谋猿人一百七十万年)的进化过程中,许多发明是从生物那里受到启发,进行模拟,创制而成。鞋子的由来也是这样。
    原始人类之所以穿鞋,是生存的要求:一是御寒防冻,二是护脚防扎,二是避蛇防咬。而且穿在脚上的鞋还必须适足灵便。怎样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
    原始的智人在困难面前,受到了启发,从鹊巢的搭就,模拟着学会草木编织。在七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普遍使用筐篮采装果实,而且还出现草,用作铺垫。从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半坡遗址(今西安东郊)的发掘中,已见到三种不同的编织方法。据此揣测,当在这时,“屝”、“”,两种草鞋应运而生。
    屝,《说文解字》曰:“草屦也。”《农政全书》也说:“屝,草结屦也。”孔颖达注疏《左传》说:“屝屦俱是在足之物,善恶异名耳。”
    ,东汉刘熙《释名》注解:“,草鞋也……出行著之,轻便,因以为名也。”
    在奴隶社会初期,草鞋只供奴隶主阶级穿用,奴隶是不许穿鞋的,以示尊卑等级的森严。
    直到春秋战国,王公贵族还在穿草鞋。大思想家庄子,就曾经住在陋巷打过草鞋,曾穿着敝(破草鞋)去见过魏王。
    《战国策•秦策》记载:“去秦而归,羸滕履,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同。说的是,战国苏秦,游说秦国,穿着草鞋,绑着裹腿,担书荷袋,一程风尘,资用匮乏,面容憔悴,十分狼狈。
    《史记•范雎传》也有草鞋的记述:“夫虞卿蹑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是说,战国时赵国上卿虞氏(名失传),为合纵抗秦,穿着草鞋,拿着带柄的笠(雨伞),游说赵孝成王,如何,如何。
    东汉末六朝年间,草鞋沦为粗俗之物。王孙贵族不但不再穿用,而且把草鞋称为“芒鞋”,为草民(百姓)黎庶所穿。有《笔丛》记载为证:“六朝前率草为履,古称芒,贱者之服。”
    芒,一种多年生禾本科植物,高五六尺,质坚,伤人如锋刃,其箨是编鞋的好材料。又泛指一切草类,如菖蒲等草鞋亦谓“芒鞋”。古语有“芒蹊”之称。“竹杖芒蹊取次行”。
    “芒鞋竹杖最关身”。这是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自况的一句。作者家境贫寒,衣无棉絮,宁可褴褛,也不向封建仕途乞求功名,终于因饥寒而死。“芒鞋竹杖最关身”也形象地刻绘了劳苦大众的穷困程度,一贫如洗,全部家当,至关重要的仅是一双草鞋,一根拐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苏联专家在中国 苏联遗传学劫难 苏东坡这个人 宋美龄全纪录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