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第11页

书籍名:《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    作者:张辅元
推荐阅读: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txt下载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笔趣阁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顶点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快眼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溯本求源话中华万物》第11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东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有一句用草鞋打比方的妙语:“壶耳不能理音,鼻不能识气。”是说,壶也有两耳,但不能听到声响;草鞋前脸中间也有一道鼻梁,不能嗅到气味。用于喻人喻物:徒有其名,虚有其表。
    
    鞋靴(2)
    稍后,南朝梁国第四代皇帝萧绎,也仿效《抱朴子》写了一篇《金楼子•立言》,另有借喻:“锯齿不能咀嚼,箕口不能别味,榼耳不能理音乐,鼻不能达芬芳。”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皿,两边有耳。
    草鞋之后有麻鞋,谓之“屦”。《农政全书》收载:“传云,屦满户外。盖古人上堂,则遗屦于外。此常屦也。今农人春夏则屝,秋冬则屦,从省便也。”屦,还有许多别名。
    《方言》解释:“屝,粗屦也。徐(州)兖(州)之郊谓之屝,自关而西谓之屦。中有木者谓之复舄,自关而东谓之复雇。其卑者谓之。下谓之鞮。丝作者亦谓之屦,麻作者谓之不借, 者又谓之屦,东北、朝鲜、冽水之间,谓之,或谓之。徐土邳沂之间,大麓谓之角。皆屦之别名也。”
    丝麻布帛出现后,用于制鞋的材料,最先是葛布。《诗经》有篇《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屦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这里的“纠纠葛屦”是说,那一丝一丝苧麻织成的鞋子,虽然是夏天穿的,也可以踏在冰霜上,但觉得太俭省了;或说,所穿不合时宜。好比娶来的新娘子,还没有在家庙里拜过祖宗,便叫她用细嫩玲珑的巧手,做起衣服来,虽然是可以的,但觉得丈夫的度量太狭窄了。诗的用意,是在影射春秋魏国的风俗受到了破坏,失却了规矩,成何体统?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一段时弊:“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这段古文的大意是,由于国中受到断脚之刑的人多,致使市场上正常人的鞋子跌价,而残疾之人穿的“踊”则涨价。旨在说明当时酷刑之重之滥。
    “踊”,也是古代鞋子的一种,是为受过刖(断足)刑的人所穿。不知是何样式,想来,一定奇特。
    由于受刖刑的人多,而踊因供不应求而涨价。后来,虽然取消了刖刑,无人买卖踊鞋,却留下了“踊贵”一词,代指物价上涨。如《后汉书•曹褒传》写道:“时春夏大旱,粮谷踊贵。”就是说,某地三春一夏,久旱无雨,禾苗枯死,农作物绝收,米价暴涨。
    历史上还有一个“屦及剑及”的故事:春秋时楚庄王派遣大夫申舟去齐国,路经宋国。因申舟与宋国有夙仇,为宋人所杀。楚庄王闻之,甩袖而起,为给申舟报仇,连鞋子都来不及穿,顾不得带剑,也未叫车,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给楚庄王送鞋的人追到甬道,送剑的人追到寐门,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庄王。后人用“屦及剑及”一语,形容闻风而动,疾驰迅速。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一双“青丝屦”,其形体别致。
    “俯视兮丹墀,思君以履綦。”(班婕妤《自悼赋》)“履綦”,是一种有装饰的鞋。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各种带有饰物的鞋。如男鞋索珠着缨,女鞋簇锦绣花。楚国贵族春申君,门下的三千食客,待遇不一。一等食客穿嵌珠的鞋,二等食客穿带缨的鞋。
    南北朝一个名叫莲花的女子,巧做绣花鞋,内垫香草,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穿在脚上走路,地面上会留有莲花朵朵,且香气弥漫,谓之“步生香莲”。
    舄,鞋子的又一种古称。《隋书•礼仪志六》中“皇太子赤舄绛靺”句,是说太子脚上穿着一双红鞋紫袜子。
    “花落没屐齿,风动群木香。”(唐代独孤及《山中春思》)这句诗是说:夜来一阵强劲秋风,扫落于地上的花瓣,积有木鞋的二齿(一寸左右)那么厚。“屐”,是木鞋的专称。春秋时晋文公流亡国外,回国后遍赏随从他的功臣。而功劳最大的介之推因不愿当官而隐匿深山,文公为了迫使介之推出山受爵,便在清明那天用烧山之计,促其出山。而介之推面对大火仍矢志不出,抱树而被烧死。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令伐下他临死时抱的那棵树,用其板材给文武群臣各做了一双木屐。每年清明那天,文公率群臣脚穿木屐,往介之推墓凭吊祭奠。木屐和清明扫墓都是起源于纪念介之推。
    
    鞋靴(3)
    木屐,原是平底,后来在底下加前后两齿,为的是便于爬山。军队还曾穿木屐行军。《晋书•宣帝纪》记述:“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无齿)木屐前引,蒺藜悉著屐(不扎脚)。”又,《宋书•谢灵运传》介绍带齿木屐用途:“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看来,这活动的两齿犹如今天拖拉机的履带,上山不滑,下山不溜。这木屐,可以说是最早的登山运动鞋。
    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还记述有男女木屐:“昔作屐,男子方头,女子圆头,盖作意欲别男女有别。”
    唐朝以后,女子缠足,只有男子穿屐,并有草屐、帛屐。13世纪后,元代开始,木屐渐废,但是,东瀛日本却在兴起。
    唐代,木屐作为服饰文化交流,东传日本,名作“下驮”。千余年后的今天,日本国人,穿木屐者仍然众多。日本的舞女,身穿和服,手舞广袖,足踏木屐;舞之蹈之,姿态翩跹。
    “屣履任之适。”(普代左思《娇女诗》)屣履,是说穿鞋不提上后跟。形容走得急遽,来不及提鞋,趿拉而往。
    《后汉书•五符传》记述:“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屐出迎。”屣履,又作“屣屐”、“履”,引申为无后跟的鞋,有如今天的拖鞋。
    有人说,拖鞋也是脱胎于木屐,其实不然。稽查拖鞋的源起,另有两种说法:
    一说拖鞋至迟产生于夏代。语见唐代《炙毂子》:“靸与鞋舄,三代皆以皮为之。始皇二年,始用蒲,名靸鞋。”
    何谓靸鞋?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介绍:“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鞋。”即今人称呼的拖鞋。
    何谓三代?《荀子•王制》说:“道不过三代夏商周也。”《炙毂子》是说,拖鞋在三代时是用皮革制作,而秦始皇嬴政二年(公元前221年)才出现用蒲草制作。
    另一说拖鞋起于五代后周的广顺二年(952年)。太祖郭威的堂弟郭锦在府内宴客。天寒,桌下生有盆火,大家都把脚放在盆边取暖。突然,盆口爆出一块红炭,把郭锦的鞋后帮烧去一大截。内侍忙给郭锦送来新鞋,可是郭锦穿着烧了帮的鞋走了几步,却感到很舒服,就对大家说:“拉履其适。”从此,人们竞相效仿,故意做成没有后帮的鞋在室内穿用,并给它起个雅名“拉履”。
    其实,五代才有拖鞋一说,不尽可靠。因为隋唐称谓的“跣子”即是。早在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急就篇注》已有:“靸为韦履,头深而兑,平底也。”今俗称为“跣子”。
    靸,本读s ,有时也读t 、t 。穿鞋时将后跟压倒,俗话称为“靸拉”着鞋。靸,古代又作小儿鞋解;近代,又称另一种纳帮而鞋面前脸处有鼻者为靸鞋。瞧着粗糙,穿着结实。流行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多为工农成年男子所穿。
    遇雨,道路泥泞,古人没有胶鞋,除非赤脚,或穿木屐,此外,还有何物可作足下踏泥之用?聪明的先民,自有高招。
    《史记•夏本纪》介绍:“泥行乘橇。”这橇,原本指古代人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裴骃《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即是说,“橇”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泥上可行。
    《唐书》还介绍一种“钉鞋”,古代行军遇雨所穿:“德宗入骆谷,值霖雨,道滑。卫士多亡归朱泚。惟李升、郭曙、令狐章等六人,著钉鞋行幐……以至梁州。”是说:790年前后,皇帝李适去梁州途至骆谷,大雨滂沱。朱泚叛军乘机袭扰,道路泥泞,皇帝的近卫军竟有不少人投降叛军。这时,东川节度使李淑明的儿子李升,尚父郭子仪的儿子郭曙等六人,誓死保驾。他们穿着钉鞋,背负着伙食行囊,跋涉泥途,得以脱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苏联专家在中国 苏联遗传学劫难 苏东坡这个人 宋美龄全纪录 宋朝那些事儿:大宋帝国之沧海桑田 宋朝开国六十年 四野主力传奇 四合院分了:勾勒乱世中北京城众生百态 唐朝的黑夜 一本未被授权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