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第19页

书籍名:《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作者:陈舜臣
推荐阅读: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txt下载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笔趣阁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顶点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快眼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第19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清朝时代的回子营本是俘虏的集中地。建造这个颇有西域特色的居所并非是皇帝为缓解俘虏的思乡之念而大发善心,而只是为博取一个女人的欢心,这想来多少带有些历史的讽刺意味。
    如今,在原址上面修建起来的是巍然屹立的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中设有各省、市、自治区的专用厅,“新疆厅”自然也名列其中,来自新疆的多位少数民族干部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回归正题,我们继续探讨香妃。
    乾隆皇帝费尽心机,苦苦等待香妃许以芳心,但也不得不顾及母后的反对态度。
    圣宪皇太后(乾隆生母)八十六岁驾鹤仙游,是一位健朗长寿的女性,香妃进宫时,她尚未到花甲之年。因此作为后宫的掌权者,圣宪皇太后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对于手持白刃,随时准备报仇的女人,圣宪皇太后出于关心自己儿子,对此不胜忧虑,于是劝说皇帝:“此等女子,莫如赐死,若不忍杀之,或可早日放归回疆。”
    乾隆皇帝既没有杀死香妃的打算,也没有要将她遣返的计划,他的心态就和驯兽师驯服凶猛的野兽一样,驯服过程越艰难,反而越充满趣味。对于这样一个抵死不从、野性十足的女子,他期待着终有一日要将其彻底驯服。
    对于这种心理,皇太后自然无从理解。她觉得皇帝的态度只是“恋恋不舍,难下决心”而已,于是便替儿子做了主:“既然皇帝不忍,莫如哀家代之。”
    “代之”其实就是“杀掉”的意思。
    一天,乾隆皇帝因祭祀而静居斋宫,皇太后将香妃传到慈宁宫(皇太后居所),并命人关门上锁。
    太后问:“尔既不顺从皇帝,将意欲何为,有何所望留生至今?”
    “唯求一死而已。”
    “既如此,今日便如你所愿。”
    “谢太后隆恩。”
    “决意赴死便好。”
    于是太后命宦官在另一间房内将香妃缢死。
    香妃的故事秘传已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宫廷秘闻”,所以民间不敢大肆张扬。对朝廷来说,此事并不光彩,因此也未见诸正史。如果有人不能守口如瓶而将此事宣扬了出去,往往是以大不敬之罪问斩。
    香妃被缢死之后,正在斋宫祭祀的乾隆皇帝才发觉情形不对,便立即赶往慈宁宫,但为时已晚。据说乾隆皇帝还因此不顾威仪尽失,当场痛哭流涕。
    清朝灭亡后,香妃的故事才逐渐打破传统禁忌流传于街头巷尾,最终被搬上戏剧舞台。京剧《香妃传》也成为大受欢迎的曲目,风靡于市井民间。
    
    0 2
    人民公园到香妃墓并不远,从喀什郊外出发,驱车只需十五分钟左右。就这样,我们终于来到了绿树成荫的圣庙前。
    我们进了庙门外的接待室。香妃墓的管理主任是一位四十来岁的维吾尔族人,他的汉语没有帕哈太克力公社的买买提主任好,所以一阵寒暄之后,他依然用维吾尔语介绍香妃墓。因此,我们也只得再次依靠小方的翻译。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香妃墓,但以前却被称为‘和卓坟’,即阿帕克和卓的坟墓。香妃是阿帕克和卓的外孙女,这里埋藏着和卓家5代72人的棺椁。”
    小方之前做过很多功课,即使有些维吾尔语颇为难懂,他翻译时依旧清晰明快,意思表达也恰如其分。
    “香妃”的汉语发音是“xiāng fēi”,取自维吾尔语的音译。或许是有过被压迫的经历,阿帕克和卓有一颗同情弱者的心,所以当地对阿帕克和卓的崇拜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阿帕克和卓死后,当地百姓皆去祭拜他的坟墓。由于这个墓属于圣族阿帕克和卓家,所以称为“和卓坟”。阿帕克和卓的父亲优素福也安葬在此地,人们在祭拜阿帕克和卓的时候也会来到这里,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被统称为“阿帕克和卓之墓”了。
    就在这个声名显赫的阿帕克和卓去世八十余年后,他的外孙女儿香妃的遗体从北京运回,也安葬在这座圣庙之中。香妃和乾隆皇帝的浪漫史举国皆知,似乎影响比阿帕克和卓还要大一些,因此墓名也就成了“香妃墓”。
    说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有些许疑惑。传说中的香妃是反叛清朝的霍集占之妃,而我上面讲述的香妃同时又是阿帕克和卓的外孙女儿,霍集占则是阿帕克和卓的曾孙,所以两人属于隔辈人。
    其实在大家族里面,侄儿比叔父年长的情形可谓司空见惯,孙子和曾孙之间出现年龄逆差更是不胜枚举。我虽然对他们的婚姻制度不甚了解,但由于他们将乳汁和血缘等同视之,所以近亲之间自然也是不可能结婚的。
    不过,香妃是阿帕克和卓的外孙女儿,她的母亲本就是嫁入别家的外人,从儒家的观点来看,嫁入他家也就意味着成为异姓,所以她的女儿香妃和下一代的男性和卓结婚也并非不可能。
    “关于这一段香妃故事,史书并无任何记载,也不知是否确有。”小方继续翻译道。
    作为传说故事,我们还听到了这样的说法:1756年,二十二岁的香妃被带进京城,之后,她的美貌传入乾隆皇帝耳中。
    姑且不论后续故事的发展,仅仅是相关年代的说法就有值得关注的地方了。和卓兄弟于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在巴达赫尚死于非命,而香妃入京则是三年前的事情了。
    管委会主任给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和我们以前听到的有些不同。
    如果香妃墓(本称和卓坟,这里从众人说)的管委会主任所说的年代无误,那么香妃就不可能是霍集占的妻子。
    起初,由于阿睦尔撒纳的求情,被监禁在伊犁地区的和卓兄弟被清廷释放,兄弟二人也于1754年被放归喀什。1757年,阿睦尔撒纳起兵造反,和卓兄弟也随之反戈。
    从1754年到1757年,清朝和和卓兄弟保持了大约三年的蜜月关系。虽说是蜜月期,其实两者关系并不对等,前提是和卓兄弟必须臣属大清。如果说1756年香妃到京,那么她有可能既是整个家族臣属的证明,又是作为人质而被送入京城的吧!
    
    0 3
    既然是作为清朝的人质,如果不是和卓一族的重要人物,就没有什么献上的价值。
    无论如何,正因为香妃是和卓家族的重要成员,所以她被选作人质,死后也葬入了和卓家族墓群。
    远赴语言和习惯都截然不同的北京,谁是心甘情愿的呢?而最终归所,又是掌握着数亿民众生杀予夺大权的乾隆皇帝的后宫。也许此时的香妃内心万般不愿,但毕竟美貌早已传入皇帝耳中,最终还是无法违逆圣意。
    香妃无奈之下同意入宫,但也向朝廷提出了三个条件:不改变民族习惯;与兄长同行,清朝需授予爵位;死后遗体运回故乡喀什。
    朝廷同意了她的要求。
    要是这样,我们就容易联想到收录《香妃戎装像》的《事略》中的记载了。既然她是霍集占的妃子,就必然会想着为夫报仇——手刃乾隆,做一个贞洁烈女。不过从管委会主任的讲述来看,香妃似乎是自愿前往后宫的。
    “她生于1734年,去北京的时候刚满二十二岁。”主任清楚地说出了这组数字。不过在他的言语中也时不时会有“毕竟是传说……”的表达,所以尽管数字清晰也不足为信了。
    香妃滞留北京七年。期间,与她同行的兄长娶了汉族的名门闺秀为妻,而且也被赐予高官厚禄。他们到达北京的第二年,同族的和卓兄弟发动叛乱,而她的处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过对此并没有传说印证。也许是乾隆皇帝没有将和卓兄弟的谋反和香妃关联起来,并追责于她吧!
    香妃并没有因和卓兄弟的谋反而获罪,也可能是乾隆皇帝对她宠爱至深吧!且不说她美貌倾城,就是这位出生在西域、习惯于骑马纵横草原和沙漠的女性本身所散发的野性之美也足令皇帝倾倒。骑马是西域女性生活中的一项常规技能,即使戴着面纱,她们也会经常骑马驰骋。此外,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如果不善骑乘,生活也会有诸多不便。
    据说出自郎世宁之手的《乾隆出猎图》,就是一幅描绘乾隆皇帝带着一位戎装女子从圆明园骑马出发的名画。我想,或许这位和皇帝一起骑马出猎的女性,就是香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虚胖:健脾、祛湿、补气 心流:棋盘上的她 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生而摇滚 日本失落了吗:从日本第一到泡沫经济 暗知识: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