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全文阅读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历史军事 >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第52页

书籍名:《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作者:陈舜臣
推荐阅读: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txt下载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笔趣阁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顶点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快眼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sodu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第52页,页面无弹窗的全文阅读!

    库车县城西边三十多公里处的库木吐拉千佛洞有一百六十个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紧邻渭干河,在河水泛滥时,低处的石窟会被淹没。因为离千佛洞不远的渭干河上游修有大坝,所以千佛洞附近的水位要比古时候高出许多。1976年,渭干河河水泛滥,冲坏了多座石窟。对此,中国政府于次年斥资三百万修建了防护堤。
    据推测,库木吐拉千佛洞中的第二十四窟和第四十六窟建于南北朝,即公元5世纪,是众多石窟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两个。
    由于第四十六窟位置较高且地势险要,所以才没有被破坏,成为库木吐拉千佛洞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1978年,相关部门修建了专门的参观道路。那座洞窟中,有我十分喜欢的交脚菩萨画像。画像中,菩萨的胳膊只勾勒出了三分,颇似近代西洋画中的立体主义。
    
    龟兹往事
    0 1
    玄奘并没有记载库木吐拉千佛洞的事迹,但库木吐拉千佛洞却留下了玄奘的印记,因为据说“唐僧”曾到过此地讲经说法。
    在西域,要说起唐僧,大家都会想起玄奘。为了等待天山上的冰雪消融,他在库车待了整整六十天。据说当时的库车境内也有数十名高昌人修建了专属于自己的寺院,玄奘就住在那里。大概是因为他觉得小乘寺院非己所长,而高昌人建造的大乘寺院才更适合自己的缘故。这里所说的高昌人就是汉人。
    从第六十八窟到第七十二窟,五座洞窟由回廊连成一个整体,当地人称之为“讲经堂”,据说是玄奘讲经的地方。
    这五座洞窟周围的布置和喀什的三仙洞十分相似,洞窟前似乎曾建有堂宇。方形的石孔分布在石窟周围,也许就是搭建的讲台,善男信女坐在台上,便可专注地聆听玄奘的讲释。当时的佛教圈通用梵语,那么,玄奘到底是用汉语弘法,还是用他擅长的梵语讲授,我们也只能揣测一二。
    在第六十九座石窟的正面,“法轮常转”四个汉字勉强可以辨认。第四十二座石窟中除了有“南无□殊□利菩萨”(□代表残缺)几个汉字外,还有一些我们无法识别的龟兹文字。
    唐朝立国之际,龟兹王遣使入长安庆贺。那时派遣使节并非是一种臣属关系的表现,而是想保持睦邻友好。
    玄奘在离开天山南路的两年后,高昌王鞠文泰亲赴长安。他是汉人,所以国内民众对他前往中原并没有反对。同年,即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据史料记载,库车曾向唐王朝进献骏马,这大概也是托高昌王所为的吧。据唐朝文献记载,当时的西域诸国都想通过高昌王“遣使入贡”。唐太宗本想应允,但宰相魏征以“不以蛮夷劳弊中国”之言劝谏,太宗只得作罢。
    只是高昌王一人前来,唐朝朝廷就会花费大量钱财。虽然入朝者会带来贡品,但唐朝会回赠多于其数倍的财物,以彰天朝大国之繁荣。此外,每个随行人员也会收到赠礼,所以魏征觉得不应为塞外蛮夷劳民伤财。若入朝者有十国之多,其随行人员必有千余人。西域诸国若入朝献贡,一国随员就有百十人,这是普通定制。如果是商旅往来的话还好,但招待来使确实靡费过甚。况且大唐立国不久,民生多艰,不应以此来撑起国家的体面。唐太宗可能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接受了魏征的谏言,拒绝了西域诸国遣使入贡的意愿。
    鞠文泰之父鞠伯雅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入朝,受到了隋朝的隆重款待。所以虽然唐朝依据当时自身的国力对鞠文泰礼遇有加,仁至义尽,但和隋朝的礼遇比起来依然有天壤之别。
    鞠伯雅入隋,是在日本使者持国书(国书开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来中国朝见的前一年。
    当时的隋朝正值隋炀帝当政时期,朝廷上下奢侈成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召集外藩诸王、首长齐聚洛阳端门街,欣赏盛大的杂耍表演。据说当时整个会场方圆八公里,从晚上到第二天清早一直灯火通明。坊市里的商品堆积如山,就连卖菜者的坐垫都是精美的龙须席(用龙须草编织而成的席子),街旁的风景树装饰着丝绸,在酒肆用餐也不用花钱。
    对于用餐不用花钱的事情,衙门特意做了提醒,以此来向外邦炫耀隋朝国力之雄厚、谷物之充盈。其实在这些外邦骑马或坐轿来到洛阳之前,他们也看到过许多苍凉之景,洛阳的流光溢彩遮挡不了艰辛岁月中的贫苦大众,用丝绸包裹的景观树也掩盖不住那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饥饿百姓。
    虽然外国的酋长、使节都看穿了为这种演出所做的太平粉饰,但他们依然对隋朝倾力铺张中展现的国力敬畏由衷。回国之后,他们将隋朝令人惊叹的繁华景象传达给了国人。
    二十年后,鞠文泰来到了唐朝国都。由于唐朝初期实行与民生息的简朴务实之策,所以他并没受到想象中的盛大礼遇,大唐的境况显然和他父亲口中的隋朝差之千里,也和当时跟随他父亲远赴朝阙的侍从所说无法相比。
    “唐朝国力落后隋甚多矣,大可不必在意。”
    鞠文泰心想。但是对于隋亡的原因,他却似乎充耳不闻。
    十年后,高昌和西突厥结盟袭击了焉耆。虽然鞠文泰知道焉耆和唐朝的关系,但依然断定唐朝尚无实力向西域派遣远征军。然而注重实效而轻视浮华的唐朝在十年间到底积蓄了多大的力量,鞠文泰却一无所知,这注定了高昌即将面临悲剧性的命运。
    高昌灭亡后,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对其实行直接管辖。这样一来,焉耆的内外情势就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之前两国曾亲密无间,但由于高昌灭亡后唐军势力扩展到吐鲁番一带,焉耆开始对此感到惴惴不安。西域的另一个国家龟兹,也面临同样的境遇。
    因为焉耆国王之女嫁给了西突厥重臣之弟,焉耆也相当于攀附上了另一个超级大国。为了强化和西突厥的同盟关系,焉耆甚至决定停止向唐朝纳贡。这种苗头被安西都护郭孝格发现,他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亲赴长安建议朝廷采取强硬措施。
    对于臣服大唐还是依附西突厥,当时的西域各国基本都分成了水火不容的两派。焉耆因国王之女嫁到了西突厥,所以自然形成了一股亲西突厥势力,与之对立的是国王之弟颉鼻叶护和栗婆准等代表的亲唐派。后来亲西突厥派占据上风,亲唐派骨干担心受到迫害,被迫逃亡到唐军管控下的安西都护。看到这种情形,唐朝中央断定焉耆国内已经发生内讧,于是接受了郭孝格的谏言,决定出兵征讨焉耆。
    
    0 2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郭孝格率军攻破焉耆,国王突骑支被擒,夫妇一同被送往洛阳。那一年,玄奘正在回国路上,正行走在西域南路的和田或者楼兰一带。
    此时,龟兹承担了焉耆的后援工作。因为龟兹国内的亲唐势力微弱,西突厥的影响十分强大,龟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西突厥的属国。龟兹王派兵支援焉耆和唐军的战斗,唐朝和龟兹的关系也急剧恶化。
    焉耆灭国过程中经历了诸多繁复的插曲。郭孝格俘虏了焉耆国王突骑支后的第三天,西突厥援军进入焉耆。郭孝格扶植亲唐的栗婆准代为摄政,但在西突厥的兵势之下,失去了援助的栗婆准政权也成了昙花一现。西突厥又随即选择了听命于自己的阿那支为王,并将栗婆准送往龟兹。栗婆准和龟兹国之间似乎曾有过什么过节,不久便被处死。
    龟兹处死了亲唐派的栗婆准,唐朝和龟兹的关系因此雪上加霜。不过,唐朝此时正忙于征伐高丽,唐太宗御驾亲征,所以并没有立即发兵龟兹,也根本无暇顾及西域事宜。
    其实在这期间,龟兹国内一直战战兢兢。三年后的公元647年,龟兹国王苏伐叠去世。他曾向唐太宗进献宝马,也曾在玄奘进入该国时热情相迎。对于苏伐叠,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评价如下:
    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也就是说他智谋短浅,为人暗弱无能,常常被实权派大臣所左右。
    龟兹国以前王苏伐叠之死为契机,谋求缓和与唐朝的对立关系,所以将一切罪责都推到了已故的苏伐叠身上。同年,龟兹二度遣使向唐入贡。龟兹政权的继任者未免过于天真。高丽之战结束后,唐朝命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并整合安西都护郭孝格所辖将兵,总计十万大军,讨伐龟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推荐书籍:虚胖:健脾、祛湿、补气 心流:棋盘上的她 导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导读尼采《悲剧的诞生》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什么是哲学》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生而摇滚 日本失落了吗:从日本第一到泡沫经济 暗知识: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