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小故事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br/>——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时间:2023-04-12 06:48:5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br/>——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6:48:54,全文字数:26089。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br/>——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戴俊,刘跃,汪庆波

(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提出“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要求。全国有5 000余个师范类专业点(本科)[2],而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系中最传统的专业,全国布点有328个,其中综合类、师范类院系占比达80%[3],是培养我国体育教师的“母机”。术科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属性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占比最高,设置最为丰富,开设时间也最长,具有强烈的专业特征。然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在传统术科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逐渐表现出师范能力下降、知识结构与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要不适应等问题,导致其越来越难以“匹配”基础体育教育的现实需求,进而导致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可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如何保障育人成效,及时做到与基础体育教育需求相适应,成为当前摆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面前的关键议题。

师范专业认证是一项全新的专业准入制度,是对师范专业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新审视与质量监督,而三级认证标准的出台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认证通过代表专业办学资格达到“输入”标准,但是不能用“输入等于质量,高输入等于高质量”的逻辑去应对专业认证,高质量人才输出的核心环节应该体现在培养过程[4]。认证提出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为这些突出问题的破解指明方向,尤其是指出要加强师德教育、教学能力等新时期体育专业人才核心要素的培养,这些对术科课程如何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并与体育教育专业国际化接轨具有突出意义,更是对深化教师资格制度具有长远影响[5-8]。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下文简称“盐师体教”)是全国首家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二级)的试点院校,在术科教学层面进行了积极改革与探索,形成以理念为引领,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改革体系。自改革以来,盐师体教学生毕业前教师资格证考取率平均为98.3%,应届体育教师编制考取率稳定在75%以上[9],在全省具有一定优势。有鉴于此,梳理与总结其改革经验,以便为其他高校体教专业进行术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进而提升育人质量。

1 教学理念突破:从“教会学生做”到“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盐师体教紧扣“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认证理念,围绕“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3个维度实现教学理念突破,即在术科教学中坚决贯彻落实“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更要教会学生教”的理念。在改革中响应理念,在实践中践行理念,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1.1 学会教学:从“教会学生做”到“教会学生教”

教学能力不突出,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需要,也难以更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10]。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二级)也明确提出“学会教学”的毕业要求,其中对“教学能力”的内涵作了详细阐释,即能够运用学科知识结合基本教学技能完成初步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是“学会教学”这一毕业要求的重要主体支撑,术科教学理念的突破是“学会教学”毕业要求达成的关键。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受训者”角色,教师的目的是把动作教会,学生的目标是把动作学会,教学关注点在技能掌握,在某种程度上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竞技训练过程。这种理念下因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和实践不足,培养的人才与基础教育体育教学需求的不适性主要体现在:队列队形、口令等教学基本功缺失;技术原理分析、教学组织、保护帮助、纠错等教学能力欠缺。高校中不乏具有职业运动员经历的术科教师,这也导致术科教学理念偏向技能化。专业认证工作给师范办学准确“把脉”,强调师范生培养的社会适用性,重塑对师范性的追求。盐师体院及时修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突出师范生教学能力与从教信念的培养;毕业要求主动对接认证标准,详细诠释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等具体要求,并细分指标点支持毕业要求达成。进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各项目课程目标,凸出教学能力培养在课程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学会教学”是对专业认证政策的响应,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对师范性的应然追求。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念的转变不是对“教会”理念的颠覆,而是在教会基础上的丰富与提升。

1.2 学会育人:从“知识表征”到“综合育人”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与执行者,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顺利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11]。专业认证理念下,术科课程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术科课程独特课程性质,强化师范生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提升职业认同感与专业自主发展内驱力。认证标准(二级)对于学会育人的内涵做了解释,包含班级指导与综合育人两个指标点,这对指导高校育人方式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师范生兼具“被育”与“育人”双重属性,在职前、职后扮演着“被育者”与“育人者”的双重角色,“教书匠”向“育人者”的转变是体育师范生培养的方向[12]。因此,如何有效抓住高校育人环节,发挥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体育院校育人方式停留在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以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等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规律,通过《班级与学校管理》课程学习,使本专业学生掌握综合育人和班团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显然,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育人方式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术科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也未有效发挥,育人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其育人效果亦不尽人意。盐师体院以认证标准为指南,把“有效组织课外锻炼、课余竞赛能力”作为“班级指导”毕业要求的重要内容。践行“以体育人”理念,把体育活动作为学校综合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具备向大众传播、普及体育锻炼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具有策划和组织大众体育活动,提升大众体育健康水平”作为“综合育人”毕业要求的重要内容,构建校内外一体化的综合育人体系。通过课程体系中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各术科中所习得的运动技能和裁判实践技能,使本专业学生具备指导大众健身、提高大众健康水平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和自我发展奠定基础。在各项运动技能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组织过程中,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以体育人”的能力。在综合育人能力方面,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设计实践,提高学生运用《班级与学校管理》相关知识,以体育为载体进行育人,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1.3 学会发展:从“技能表征”到“多维发展”

伴随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学生也被赋予不同的历史“职责”。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从2005年到2010的10年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数量由250个增加到317个[13]。根据2

提醒您:因为《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br/>——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br/>——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在线阅读地址: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与实践<br/>——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