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小故事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时间:2023-04-12 07:57:09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一文创作于:2023-04-12 07:57:09,全文字数:32134。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张其昀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有”字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特别用法,就是在表示“存在”的动词义之外,还称代不确定的人或物、事。例如:

(1)有自门间射阳越,杀之。(《左传·定公八年》)

(2)有执戈之前,吾惑之。(《国语·鲁语下》)

(3)其(指隰朋)于国也,有不闻也。(《吕氏春秋·贵公》)

(4)给事廷史刑(邢)寿为诏狱,有?(逮)捕弘农、河东……(悬泉汉简(1)转录自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35--36页。)

(5)有登城之际,令其先锋自效。(《魏书·高祖纪下》)

(6)今夜有唤,必不可往,虽敕亦以病辞。(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总录部·方术》)

这些直接用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之前的“有”字,都不是单纯表示“存在”义、更非表示“领有”义等的动词。例(1)(2)之“有”义皆为“有人”。例(1)是说:有人从门隙间射杀阳越。例(2)是说:有人(实为二人)执戈为(楚公子围)先导,(于礼不合),我感到疑怪。例(3)“有”义为“有些善处”,句意是说:隰朋其人在国内,有些善处不求为人知。例(4)之“有”义为“有的事”,句意是说:邢寿奉诏审案,有事连及而捕弘农等郡郡守。例(5)之“有”谓“有将士”,句意是说:(如)有将士登城之际,(就)让他们(指流徒之囚)在前冲锋效力。例(6)之“有”义也为“有人”,第一小句是说:今夜(如)有人唤你出去。这种用法的“有”字当属无定代词。

古汉语中,已为人们所公认的无定代词是肯定性的“或”和否定性的“莫”“无”“靡”。“或”表示“有(个、些)人”“有的(物、事)”等意义。比如,“或问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前一小句谓有人问孔子。“莫”“无”“靡”表示“没有人”“没有什么(物、事)”等意义。比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后一小句谓没有什么水比海大。“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后一小句谓没有人面相比得上你刘季。“四海之内,靡不受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一小句谓没有人不受恩惠。“有”字的上述用法恰与“或”相当,而与“莫”“无”“靡”相对。因此,这种用法的“有”字也应属肯定性无定代词。论古音,作为否定性无定代词的“莫”“无”“靡”可通:三字皆属明母,且“莫”与“无”为铎、鱼对转,“靡”与“莫”“无”为歌与铎、鱼通转。同样,作为肯定性无定代词的“有”“或”古音亦可通:二字为匣母双声,且为之、职对转。(2)以上古音描写,概依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7)。“有”字作为无定代词,具有两面性的意义:既有表示存在的动词“有”的意义,又有表示某动词义所关涉的不确定的人或物、事的名词的意义。唯因兼有名词的意义,所以它才是代词。

在古代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有”字用作无定代词的语言事实相当丰富。本文在语义和语法两个层面,依凭充分的语料,就“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详加疏证。

一、语义层面

“有”字的肯定性无定代词用法,可通过3种手段进行印证。

(一)以前后句、上下文相应词语印证

缀词成句,连句成篇,句意篇旨,统摄于文脉。前后句、上下文之间,意义上总有或显或隐的联系和照应。特别是组成大句的前后小句之间,总有密切的意义联系。通观前后句、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明了有关词语的意义。某句如用“有”,其前后句、上下文往往有相应的词语可明确印证其为代词。

(7)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其有请降,许而安之。(《吴子·应变》)

(9)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墨子·公输》)

(10)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

(11)(孔融闻人之)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后汉书·孔融传》)

(12)有食于稠人之坐,馈之羊舍而弗食,言于众曰:“羊甚美,吾有念母之心焉,请以遗之。”(谢?《孝辨》)

(13)金人经由州县有烧毁,系官屋宇等。(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零一)

(14)有充于中,必形于外……其或载笔,以葩厥辞。(杨万里《学箴----为清江陈叔声作》)

(15)《春秋》书变事,不书常事……不幸废其常而不行,苟有行之,《春秋》必书以见焉。(叶梦得《春秋考》卷三)

例(7)(8)(9),后一小句以他称代词“之”分别称代“渝此盟”之人、“请降”之人、“侮臣”之人;前一小句中的“有”字义必为“有人”。例(10),后一小句有个“者”字,表示“……的人”,以作为名词性结构的“力不足者”表示“力不足”之人;前一小句“有用其力于仁”之“人”的意义也是由“有”字表示的,因而“有”字义为“有人”。例(11),后一小句以“之”称代他人的可采之言,前一小句的“有”字相当于名词性的“有的”(今称“的”字短语)。例(12)后面“有念母之心”的“吾”就是指前面“食于稠人之坐”之人,显然这个“人”的意义也是由“有”字表示的。例(13)后一小句的“屋宇等”可证明前一小句的“有”表示“有屋宇等”。例(14)后面“其或载笔”中用作代词的“其”称代笃学之诚意,小句设想诚意输于笔端;前面“有充于中”之“有”字所称代的即是“诚意”,表示“有诚意”之义。例(15)代词“之”字称代“礼”,“苟有行之”是说如有事依礼而行;“有”字所称代的即上文“变事”“常事”之“事”,表示“有的事”之义。

(二)以对文印证

对文,是指两个词语处在构造相同或相似、意思互相呼应或比照的上下文、前后句之中的相对应的位置上,即两个词语在词语组合的章法,亦即形式上是对应的,也就是所谓“相对成文”。作为形成对文的两个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相平行、相关涉或相反对的关系(意义相同者又可称“互文”)。我们可通过形成对文的两个词语之中的一方的意义,来印证另一方的意义。

(16)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墨子·非命中》)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8)平王之温惠共(恭)俭,有过成、庄,无不及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19)或推前王之风,可行于当年;有引救弊之规,宜流于长世。(《后汉书·二王仲长统传论》)

(20)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抱朴子·外篇·博喻》)

(21)凡有?n食,莫不康豫。(释玄奘译、释辩机《大唐西域记》卷三)

(22)理有未显加东里润色之言,词或不安用《春秋》笔削之体。(杨亿《佛祖同参集序》)

例(16)(17)(18)是“有”与“莫”“无”反义对文,例(16)“莫”义为“没有人”,“有”义则显然为“有人”;例(17)“无”义为“没有人”,“有”义亦显然为“有人”;例(18)“无”义为“没有地方”,

提醒您:因为《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在线阅读地址:古汉语“有”字无定代词用法疏证①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