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小说

故事栏目

外国小说文学理论侦探推理惊悚悬疑传记回忆杂文随笔诗歌戏曲小故事
乐读窝小说 > 小故事

我来之前

时间:2023-03-15 03:48:34

我来之前一文创作于:2023-03-15 03:48:34,全文字数:23868。

我来之前

星元

视野开阔只是一种形容,是对程度的修饰,事实上,它并不能做到一览无余。我们呈扇面状铺展开的视野终究是有限度的,它的局限不只是生理构造对于我们的拘束,还有诸多客观事物的拦截与稀释。不管怎么说,对我们而言,网罗于视线之内的东西,才是现场的,它们与我们在空间上呈现时间的一致和同步,除此之外,那些迢远的、模糊的、隐藏着的、视野之外的,往往是与当下的我们脱节的,我们没法把握它。就如我贸然说到“县城”这个词,纵使已在心中特指了我所居住的那个地方,其实也往往只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替代符号而已,身为纲领之属,它笼统而模糊,让我无法窥领全境。与之相反的是,当我置身于县城的一隅,当我的视线能够尽可能地将之揽裹进来,那么对于“县城”,我便是在场的,是这一小片区域现时的参与者,而不是提炼者、阐发者与转述者。而这时,当我说到眼前的任何一种事物,它都可以被视为县城的分支与再分支,都可与县城构成包容和同质关系——如果我们的瞳孔是架显微镜,那它即是缩小版的县城。

有时觉得,越是微小、具象的事物,对我们的感官和心理冲击便越剧烈,对我们认识庞大的事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意象,便愈容易。前提是,我们对于具象事物的观察,应是全面的,绝不能用一部分来代替另一部分。我们容易盲目地指认乃至曲解一些事物,并非是因为管中窥豹,而是因为受到了主观或客观条件的蒙骗,或用体量占优的多数侵占了少数,或用醒目夺人的少数欺瞒了多数。无论是多数还是少数,它们都误导我们以一部分剔除了另一部分。但那毕竟只是一部分,终究不是全部。我曾尝试提炼县城的特征,并为此沾沾自喜,直到某一日,我于百无聊赖中白日做梦,将自己的操作方法扩大到帝国和权术、朋党与派系的倾轧中,才发现自己的无知与偏颇。一座县城,便是多个小区域的有机聚合,每一个小区域, 都散发着它于同质中异化出的独特味道,我不应简单地将之剔除。时间坐标上也是,即便当局者具备当下的绝对权力,也不可肆意妄用。我不能以当下的名义驱赶或剔除过往,也不能以当下的名义阻挡或仇视未来;我不能以现在的眼光为昨日的县城立传,也不能以现在的眼光为明天的县城代言。于局限内中生活,我需要做的,便是记录局限本身,但并不能因之排斥局限之外的东西。

在这座县城已经生活十多年了,但却始终不敢以资深市民自居,且不说人,单是许多随时撞进视野里的事物,资历往往也要远超于我。县城为证,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往往是我们的前辈。它们储藏着更多的县城故事,蕴含着更多的县城质地;它们磨砺着县城的历史,也被县城的进程不断磨砺着。从某种层次上来说,它们就是缩小版的县城,县城就是粗放型的它们。一棵树、一片瓦、一座塔、一条河……我来之前,许多事物就已长时间地占据着这里,它们因类别的差异而各自不同地按照自己的轨迹“生老病死”,并不会因我还未到来而暂时停下新陈代谢的脚步。事实上,即便我郑重其事地来了,也只是我自己的郑重其事,对于它们、对于整座县城,不会产生丝毫影响。我不过是这座县城里一件最普通不过的物件儿,来了无人在意,走了也不会有谁想起。

看到一个段子:因为没有被置于凉爽、干燥、远离阳光的地方,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换句话说,我们就是宇宙里发的霉。虽然不乏戏谑的味道,但想一想,似乎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如果从中感受到了侮辱,往往是因为之前我们把自己看得太过重要了,从而孕育出了莫名的自大之心。从物种起源上来说,相对于诸多生物,人类只是个迟到者,对世界秩序最初的建设,并无丝毫建树;从个人的生命体验上来说,每个人都只是一次性用具,也都会随着代际的不断更新而彻底消失。但是,诸多我们曾经轻视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是不朽或相对不朽的。人类群族相较于其他群族的自信,终究是天生即有的还是随着地位的缓慢提高而衍生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种傲慢,的确是存在的。纵使说到万物平等,我们也往往是将自己所属的族类率先剔除了,在潜意识里,这一族并不隶属于万物,他高于万物。

然而我们不知道万物对我们的这种划分持有怎样的态度。若以我们的秉性臆测,我想我们的自尊心可能会因此受辱。譬如,我们或许会自认为谦虚地说,我们是一阵风刮了过去,一粒尘飘了过去,一只废弃塑料袋擦了过去,而这三种被我们强行拉扯过来的事物,可能根本就不屑于与我们为伍,对进入我们的自比喻象而感到耻辱。当然,我这么说依然是站在自己族类的立场上的,立场的不同,往往意味着诠释行为更多的属性是曲解。这似乎意味着,思维的视野所具备的能力,与眼睛一样无能。

当我们叙述或描述某种事物时,即便在场,我们借助更多的却是以往的经验,而并非时间上的同步影像。同步影像往往是平面的认知,它只给我们提供了事物的骨架,至于经脉、血肉、毛发以及其他修饰性的东西,大多需要我们用记忆和想象补充。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而我们却总是用多次踏入的经历去完成对最后一次的总结性描述,这多少让人有些颓废和绝望。

况且,记忆往往并不可靠。许多年前的旧事不必说,就算是数天之前的某件事,当共同的参与者重述的时候,你便会发现,每个人的叙述角度、叙述重点和对事物特征的描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如果作为局外人,你根本无从判断究竟是谁的记忆更接近真相。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便只剩下了骨架以及每个人独有的细枝末节。如果时间继续推移,那么有些人或许依然记得他们共同经历过的事情,而另些人早已遗忘。直至最后,所有的人都已不再记得,那件事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许多年前的某个时间节段内,他们似乎什么都没有做,也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他们的记忆,只是被一些虚空撑满了而已。

若有实物尚存,或许记忆就不会那么快烟消云散。我们回忆过往,往往是从现实中的一棵树、一张纸、一栋房开始的,现实里的事物,正好与记忆里的同一类事物在意识里对接。即便皮之不存,但只要某个细微如毛的实物尚在,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那些存活于记忆里乃至现实中的实物,如一枚倔强的钉子钉在那里,虽锈迹斑斑,但依然为我们存储着某段蒙尘的过往。

我常说县城是安静、固定、一成不变的,当这么说的时候,我的参照物是大中型城市,而所用视角则是整体上的俯视。事实上,居于县城,我的视野往往是被细微之物所占据的,而我的视角更多的则是平视和仰视。当我平视或仰视这座县城的时候,它其实是复杂的、喧嚣的、不断变化的,我还没有将它住旧,它却已将我从弱冠之年赶撵到了而立与不惑的中间位置。说“我还没有将它住旧”,依然是从整体上而言的,持续运动的物体,自身就具备推陈出新的技能,“淘汰”则是它的惯用手段。然而,这并不代表有些“旧”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县城既光鲜亮丽,也“藏污纳垢”,它的新与旧分区并存,共同托起了这座成分复杂、历史档案不清不楚的县城。

在县城生活久了便会发现,许多主体实物早已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与记忆中,而那些依附于它们的附庸产物却倔强且苟延残喘地活了下来。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我想拿一处典型性处所来叙述所见——某段特殊时期,单位安排我与同事到县城的某片区域包点,协助社区工作。之前我对那一片并不太熟悉,到了之后才发现,这片区域里容纳着诸多的小区、公寓、会所、商超及其他门面,社会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工作人员介绍

提醒您:因为《我来之前》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我来之前》在线阅读地址:我来之前

上一篇:大 师

热门书籍

热门书评

推荐小故事